一只靈動孔雀,傲立于繁花鋪地的春意中歌唱,朵朵繁花全是用陜西非遺面塑技藝制成;充滿古韻的皮影戲展示區中,上演著“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精彩,點擊臺旁的互動屏,陜西皮影與木偶戲的制作工藝流程躍然幕上。
市民在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進行沉浸式非遺體驗
作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陜西省主會場活動的重要環節,6月10日,省級重點文化工程、總面積達4700平方米的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在陜西省文化館曲江館區二樓正式開館。這里集中展示陜西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豐碩成果,也通過科技感、沉浸感、體驗感十足的全新參觀體驗,讓華彩非遺重煥新顏。
市民們在“花饃天工”展區與花間孔雀合影
陜西是非遺資源大省。全新開放的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以“秦韻千年·守正創新”為核心理念,讓以非遺為載體、跨越歷史長河的三秦文化記憶,映入眼簾。
記者從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工作人員處獲悉,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構建了“展陳+功能”兩大核心板塊。其中,展陳板塊分為“秦蘊”“秦藝”“秦工”“秦風”四部分,全景式呈現陜西非遺十大門類,涵蓋陜北秧歌、華縣皮影、鳳翔木版年畫、西安鼓樂等近2000個代表性非遺項目;功能板塊分為“秦創區”“生態保護區”“精品區”“文創區”“研學區”“臨展區”六大區域,集非遺活態傳承、創新轉化、教育普及于一體,致力于打造陜西非遺保護傳承的綜合性平臺。
市民在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參觀
步入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猶如步入了三秦非遺藝術“大觀園”,從牛郎織女、劉海金蟾、吹簫引鳳等神話傳說,到體現三秦兒女生產、生活智慧的民諺歌謠;從古樸的木版年畫、奔放的安塞農民畫、神秘的富縣熏畫,到琳瑯滿目的陜西刺繡、剪紙、泥塑、社火馬勺臉譜;從在耳畔回響的秦腔、鼓樂、陜北民歌,到讓人唇齒生津的肉夾饃、油潑面、羊肉泡饃……在這里,三秦非遺無處不在,甚至觸碰懸掛在館頂的燈牌,就能聽到陜西各地方言版的民諺、歌謠,還可以學一學地道陜西話。
社火臉譜非遺傳承人向觀眾介紹展品巧思
各種沉浸式和互動裝置,是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的一大亮點特色:“花饃天工”中詮釋“摶面化真”的花間孔雀,能動能唱;石雕區域中的石獅子,反映了它從石料、雛形、修型到精雕四個階段的“誕生過程”;“戲苑百花”區域中,被打造成匯集傳統戲曲、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和曲藝四大非遺類別的復合型展演空間,熱鬧非凡;在美食非遺區域,點擊陜西美食數字地圖,就可“吃遍”陜西特色美食;如果愿意,你更可以在展館“放風箏”——在“張氏風箏制作技藝”展區,觀眾可以在巨型風箏前,嘗試轉動前面的轉輪,齒輪組即刻驅動展柜內的“風力模擬系統”,這種“觀眾即風伯”的設計,讓人直觀感受匠人如何將風力轉化為動能:風箏骨架的重心偏移角度、傳動裝置的齒輪配比、綢布面料的阻力系數,每一處細節背后都是千百次的試驗。
非遺傳承人介紹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內的社火馬勺臉譜展區
“通過多元方式進行布展,非遺體驗中心旨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融入現代生活,讓跨越千年的文化記憶,成為延續歷史文脈的精神基石、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紐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豐厚沃土。”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的建成開放是陜西非遺保護工作的標志性里程碑,也將成為陜西非遺宣傳展示的全新窗口。
記者了解到,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向公眾免費開放。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孫歡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