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白瑤)暑假期間,“孩子去哪”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社區作為教育治理的末端,吸引兒童重回社區,成為探索新型社區教育的關鍵。為了讓孩子們度過愉快假期,7月9日,省直機關三爻社區化身研學場,攜手西北工業大學動力與能源學院,為轄區青少年帶來《神奇的流體世界》《生物識別與唯一標識符》等興趣科學,讓孩子們直觀感受科學的神奇。
西北工業大學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專業人才,此次合作響應了國家關于加強科普教育、促進高校資源服務社區的號召,不僅開創了“高校+社區”科普教育的新模式,更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接觸到頂尖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
課堂一開始,老師拿出一個圓滾滾的乒乓球,輕輕放在漏斗里,“現在,誰能對著吸管吹氣,看看把球能吹起來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躍躍欲試。郝譽妃小朋友第一個舉手,她深吸一口氣,對著漏斗嘴使勁一吹——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乒乓球紋絲不動。
“這不可能!”孩子們瞪大眼睛,紛紛上臺嘗試,可不管是輕輕吹還是用力吹,小球始終紋絲不動,面對孩子們的疑問,老師笑著拿出了動畫演示圖。原來,這背后藏著一個大名鼎鼎的科學原理——伯努利原理:流體(比如空氣、水)流動得越快,壓強就越小;流動得越慢,壓強就越大。
緊接著老師又帶領孩子們探索生物識別與唯一標識符號的奧秘,通過生動的講解和游戲活動讓學生了解生物識別技術和唯一標識符號的基本概念、類型和原理,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生物識別和唯一標識符號在生活中應用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
活動中,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當屬西工大青年講師團隊精心設計的“神奇的流體世界”主題課程。這門課程以“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為設計理念,將復雜的物理概念轉化為孩子們能夠理解的日常現象,使“流體”這一抽象概念變得生動而具體。講師還通過水、蜂蜜、果醬、瀝青等生活中常見的流體案例,引導孩子們觀察與思考不同流體的特性,隨后歸納出流體擁有的兩種不同性質—“剪切變稀”與“剪切變稠”。
課程的最后,西工大成珂老師不僅向小朋友們分享太陽能在生活中神奇的應用,還融入了西工大的“總師精神”教育,介紹了西工大杰出校友中的航空航天總師們的故事,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愛國熱情,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科學家們的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
這堂興趣課上,沒有枯燥的公式,只有動手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悅。孩子們從“大膽猜測”到“動手驗證”,再到“理解原理”,每一步都充滿了探索的熱情。當他們拿著小球向同伴炫耀“我知道為什么吹不開啦”時,眼里閃爍的不僅是成就感,更是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
此次“高校資源下沉+社區教育創新”的基層治理新模式,不僅為社區教育提供了專業的師資力量和課程資源,還為青年講師們搭建了社會實踐平臺。
社區負責人表示:“這次與西工大的合作是一次成功的嘗試,通過引入高校資源,社區科普活動的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今后社區將繼續深化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探索更多社區教育模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