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潼關縣堅持保護優先,科學利用、統籌規劃、嚴格管理的原則,按照《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全力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
一是嚴控規劃準入。在《潼關縣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中增加了環境影響的章節,從規劃分區、礦權準入、技術開發指標等方面嚴格調控,把好源頭準入關;在《潼關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6-2020年)》調整完善過程中,按照專家建議對生態安全控制區和生態保護區紅線及時進行了修正完善;結合《潼關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對秦嶺生態保護進行專題調研,劃定“三區四線”,力求在總規層面滲透和體現“生態立縣、生態優先和生態保護”理念。
二是加大植被保護力度。嚴格林地審批制度,嚴厲打擊亂占林地行為,辦理非法占用林地案件2起。不斷推動生態建設和資源保護,利用飛播、人工造林方式對重點區域的荒溝荒坡進行綠化,在公益林范圍采取封山育林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觀念,保護森林資源安全,利用宣傳車、廣播、電視、橫幅、標語等多種形式巡回宣傳,努力打造“綠色秦嶺、生態北麓”。
三是嚴格礦業權配置審查。國土部門專門下發了《關于全面停止各類保護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的通知》,在企業辦理礦權延續時扣除限制區范圍。對秦嶺區域內的采石企業,按照有關規定,礦權到期后,停辦采礦權延期手續,目前我縣沒有設置采石采礦權,無開山采石企業。
四是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長效監管機制。運用礦業權信息公示、延續的強制力和制約性,對礦山企業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不到位,違法礦業行為整改不到位的礦山企業,采取不予通過礦業權信息公示,不予辦理礦業權延期手續等措施,實現“以檢促治”,督促礦山企業做到“邊開采邊治理”,依法依規勘查,開采礦產資源。
五是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潼關縣19個礦山企業均已按要求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方案有效期臨近的企業也在加緊方案的延續編制工作,并足額繳納保證金。針對縣內各峪道尾礦碎石堆放問題,潼關縣已批準碎石加工企業18家,統一調撥加工,既緩解了市場碎石短缺的問題,又逐步排減各峪道碎石堆放量,減少或遏制了由于碎石堆放引發的各類地質災害隱患。
六是加快生態恢復治理。實施潼關縣礦區污染源頭重金屬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總投資3000萬,對 14 個區域20個峪內主體責任滅失的510 個廢礦硐進行封堵;對坑口外遺留的357萬m3廢渣采用毛石混凝土擋墻,原地固定,覆土治理,恢復植被255萬m2,種植重金屬超富集植物進行進一步修復。
七是強化秦嶺生態執法監督。開展了非煤礦山和石渣企業專項執法檢查。督促潼金礦業公司、太洲礦業公司、廣鵬礦業公司、金潼礦業公司4家企業根據各自實際,從采礦廢石合理堆放、廢石攔渣壩、坑道內外排廢水等方面編制了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和實施治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對礦權企業封堵坑口監管情況進行了抽查、檢查,有效杜絕了峪道內非法坑口私挖亂采現象的發生。(通訊員 李娜)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