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迎軍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生產體系重在提升農業生產力,經營體系重在完善農業生產關系,二者又共同支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結合我省實際,現就聚焦產業興旺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提出三點建議:
一、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環保、有機、品牌化為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促進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市場化開發、板塊化聚集。以確保糧食安全為前提,優化糧食作物布局結構,提升糧食綜合產能。聚焦蘋果、獼猴桃兩大拳頭產業,促進果業轉型升級。圍繞“北羊、南豬、關中奶”,通過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打造區域優勢產業。集中打造陜北果菜、陜南葉菜、關中果蔬互補、高山露地菜四大蔬菜產業集群,建設陜南生產與加工、關中加工與流通兩大茶產業基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完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物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培育分享農業、定制農業、創意農業、養生農業、會展農業等新業態,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強化設施裝備科技支撐,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加快破解農業生產物質基礎條件仍較差,抗災能力薄弱,生產效率低下難題,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一是持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柔性治水,加強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提升防洪抗旱能力。嚴守耕地紅線,扎實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統籌各類農田建設資金,分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二是強化農業裝備支撐。加快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糧棉油等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行動,加速推進果菜茶、養殖業、農產品初加工、特色優勢產品等領域全面機械化,推進“機器換人”。推動設施裝備升級,建設一批跨區域、大規模、高標準、現代化的設施農業示范區,提高設施農業發展水平。三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依托楊凌示范區科教優勢,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繼續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各類要素向現代農業園區聚集,提升現代農業園區示范輻射。四是抓好生態保護和質量安全。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三、創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以農戶為基礎、新型經營主體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一是培養提升農業品牌。實施老品牌提檔升級,加快名優新品牌培育,做好品牌宣傳推介,以品牌塑造推動營銷增值。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繼續實施“十百千萬”工程,采取“4+1”培育機制,分類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社會化服務組織,培養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高素質職業農民。引導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推動小農戶分散經營向多元主體合作經營轉變。三是推進農業對外開放。以自貿區建設為契機,發揮區位優勢和農業優勢,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加強先進技術設備引進,完善國內合作機制,促進農業全面對外開放。四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設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平臺,推進經營資產折股量化,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渠道,創新經營理念,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
(作者系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