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文廣新局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黨建工作記事
今年7月1日,西安市文廣新局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黨總支在藍田縣灞源革命紀念館組織主題黨日活動。 梁曉 攝
□ 記者 滿淑涵
“現在我們交黨費,寧愿跑趟遠路,親手交到離退中心黨組織。”說起印象最深刻的黨務活動,有著34年黨齡的國家一級演員、編劇冀福記首先提到了交黨費這件事。“別看是簡單小事,在這個過程里,老同志能感受到組織的親和力。”
西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市屬文化體制改革單位的離退休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現有離退休干部1600名,其中,離退休黨員437名,既有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也有默默奉獻一生的幕后工作者。入黨、跟黨、愛黨,是他們用一生譜寫的生動故事。
“一輩子跟黨走”
因為左右腦雙梗,今年88歲的王海鵬記憶力退化嚴重。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看新聞、學黨章。“香港回歸那年,做手術留下后遺癥,身上需要一直戴著引流袋,去年年底還因肺部感染住了兩回重癥監護室。”王海鵬說,“但學習已經成了人骨子里的習慣,放不下。”
王海鵬退休前是西安市豫劇團副團長,1950年在成都參軍,1956年在拉薩入黨。他常說,自己生命的前20年在舊社會流浪,希望人生剩下的日子能夠保持黨員本色。“雖然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我再做些什么,但是我要通過學習,不讓自己在思想上落伍。”為了克服記憶障礙,王海鵬反復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四個意識”“四個自信”他背得滾瓜爛熟。
床頭茶幾上,大大小小的藥盒、藥瓶旁,是王海鵬最心愛的《十九大學習筆記本》,每次拿在手上,他會先抹一抹筆記本鮮紅的封皮。兒時的王海鵬是西安災童劇社的一名學徒,因為年紀最長,被其他收容來的孩子親切地稱為“大師兄”。“那時候吃不飽肚子,更別說學文化。后來參軍了,才在行軍路上學習識字。黨恩不敢忘,理想使命不能忘!”說到動情處,王海鵬不禁熱淚盈眶。
“我雖年邁,但我可以教好兒孫,聽黨話跟黨走,為黨的事業貢獻力量。”2014年6月,87的豫劇老演員張鳳云在西安市文廣新局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中心黨總支黨員大會上發表了自己的入黨感言,她成為服務中心黨組織成立后接收的新黨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而那一刻,她盼了57年。西安市文廣新局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李天真記得,那天張鳳云特別激動。“她把黨費鄭重地交到我們手上,發自肺腑地表達了一輩子跟黨走的決心。”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每個禮拜天下午,麻詠華都要到西北大學秦腔藝術研究中心藝術團報到,退休后的十來年時間里一次不差。“我們經常組織票友開展公益活動,在這里我收獲著朋友和更充實的生活。”71歲的麻詠華說,“年齡只不過是一個符號,在傳承秦腔藝術的道路上我還要繼續向前邁,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秦腔。”
逢年過節,麻詠華都要跟著藝術團送文化下基層,村委會、敬老院、勞教所,處處留下了他們忙碌的身影。《鍘美案》《三娘教子》《洪湖赤衛隊》《紅燈記》這些百姓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戲劇被他們傳唱了一遍又一遍。“我是一名黨員,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做這些事咱不圖啥,能發揮優勢我就覺得挺開心的。”麻詠華說。
9月3日,國內首部反映環衛工生活的大型眉戶現代劇《香包》在陜西農林衛視《秦之聲大劇院》欄目播出,這讓今年已經76歲的冀福記欣喜不已。為了使藝術創作更加貼近群眾,冀福記到環衛工人工作的環境中去采訪,跟他們交朋友,真真切切體會他們勞動的艱辛。“藝術創作要與民心相通,接地氣的作品才有藝術生命力。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更要身體力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更多人。”2016年,冀福記入選西安市委老干局“我是正能量傳播者”宣講團成員,還被市老齡委評為“老有所為先進個人”。
冀福記喜歡書法,他用自己名字中的“福”字做出新文章。“我把這個‘田’中間的‘十’寫作‘人’,在物質生活日益改善的今天,牢記做人的根本更為緊要。做好了人才有福氣。”他說,信仰是一輩子的事,他會繼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細節凝聚人心”
為了讓老黨員老藝人更好地發揮優勢作用,西安市文廣新局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調動黨支部力量,根據老同志原工作性質和興趣愛好,組織引導他們發揮余熱。“有參演國家精品劇目斬獲大獎的名老藝人,有為培養新生力量貢獻智慧和經驗的老園丁,有加入慈善組織深入社區、聾啞學校服務的義工。”李天真介紹說。
文化單位改制后,服務中心接管西安秦腔劇院、西安話劇團、西安兒童藝術劇院、西安歌舞劇院等13家單位的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黨總支對老黨員進行摸底、走訪,并到原單位調研、組織黨員干部座談,將來自不同單位的437名離退休黨員按原單位、居住地等劃分,成立15個離退休黨支部,將全部黨員編入相應的黨支部。“這樣一來,同一支部的老黨員幾乎是過去老同事,開展活動就更方便。同時,老黨員的帶動作用也能更好發揮。”李天真說。
“老師您好!”“您辦什么事?”“您坐!請先喝杯茶!”“您慢走!”在西安市文廣新局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年輕工作人員的微笑服務獲贊不少。遇上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工作人員幫老人辦完事后還負責送老人安全回家。李天真認為,細節凝聚人心。“正是這些細碎工作的日積月累,老同志們才把這兒當家,拿我們當娘家人。”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