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雙節”剛過,重陽又至。
不少電子通訊商家打出“真正適合父母的智能手機”廣告語,迎合年輕消費者獻孝心的心理。
這種“孝心”是否真的“貼心”呢?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了黑龍江雞西67歲謝大爺的遭遇:他在超市買了8.8元的葡萄,排隊交款時,被收銀員告知不收現金,只能用微信支付。
繼黑龍江大爺超市購物用現金無法支付一事后,廣州也發生一起老大爺乘坐出租車司機拒收現金事件。類似事件還有很多。去年12月,《西安日報》也曾報道手機支付老年人緣何玩不轉的問題。文中67歲退休老人何先生一句感慨:“我們不會操作,干啥都要麻煩別人,感覺已經跟不上時代了。”不禁讓人陷入沉思。
網絡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如何能讓我們的父母長輩也被溫柔以待?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50歲以上的網民人數由9.4%增長到10.6%,增長了1.2%,共有約8000萬,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網民增加了0.8%,人數約為3600萬,老年人網絡普及率達到15.6%。
互聯網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加速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成為促進我國消費升級、經濟社會轉型、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推動力。同時,在線政務、共享出行、移動支付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成為改善民生、增進社會福祉的強力助推器。
在你動動手指搞定日常吃、購、行、用等問題的時候,父母親可能正捧著你說好用的智能手機望眼欲穿。
表達孝心更在節日之外的每一天。請不要以“太忙”“顧不上”“教不會”“用不著”等理由搪塞。想想我們小時候牙牙學語時,不正是他們一點點耐心教我們的嗎?
用刷朋友圈的時間為他們制作一份“操作指南”,用為數不多的回家機會來一次“現場教學”,用閑來逛貼的功夫隨時給他們做“實操訓練”……或許下一次去超市購物、乘坐出租車出行,他們就不會再被新技術搞得那么窘迫了。
我們需要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也需要每一雙近在咫尺的手不放棄老年人。目前,不少老年大學、社區智慧課堂開設了手機應用課程,不僅一步一步教老人們使用搜索、支付、音視頻等功能,而且鼓勵他們在生活場景中多用多練,寓學于樂。
切莫下定結論,說老年人正在被互聯網時代拋棄,且看你抱著怎樣的心態對待家中“觸網”的父母長輩。我們終將老去,當個體參與逐漸成為群體參與,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老年人與老年人之間將借助網絡形成更強的連接,“互聯網+養老”實現更大更多作為,未來可期。(滿淑涵)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