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靜 趙婧
10月17日,九九重陽節,在陜西的大街小巷,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濃厚。我們走上街頭,尋找不同年齡段的路人,聽聽他們對重陽佳節的認識。
孩童:節日進課堂重傳承
在西安市未央區百巧幼兒園,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接受能力的不同,每個班都上了一堂特殊的重陽習俗教育課,教育孩子們從小樹立敬老愛老意識,感恩父母、孝敬老人,還布置了家庭作業,要求孩子們回家后給爺爺奶奶捶捶背、捏捏腿,打掃打掃衛生,并希望小朋友們以后經常如此。大A班小朋友陳弈然說:“祝爺爺奶奶節日快樂,我以后要經常幫奶奶做家務,希望爺爺奶奶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未央區東前進小學今年上五年級的白晨陽同學,同樣接受了重陽節文化習俗教育。一提到重陽節,他便想起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通過再次背誦古詩,他知道古人過重陽節有登高及佩戴茱萸的習俗。同時,他也通過老師的講解,懂得了重陽節是敬老愛老的節日。他表示,回家后要給遠方的爺爺奶奶打個電話,祝他們節日快樂。
90后:童年的記憶情意濃
1991年出生的賀雙是一名景區策劃部工作人員,她對于重陽節的理解,還停留在童年的記憶里。賀雙說:“在我小的時候,家里的老人還在,我們會在一起插茱萸、賞菊花、吃重陽糕,老人們會幫我戴上茱萸做的手環、腳環,全家人在一起,情意濃濃。自從家中老人去世后,重陽節就不那么被重視了,這些傳統習俗也慢慢淡化。”
在今年21歲的湯宇宙看來,重陽節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節日。“重陽節又叫九九節、老人節、敬老節,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重陽節就是一個尊老敬老的節日。”湯宇宙說,因為自己沒有與老人居住在一起,平時工作又忙,所以沒辦法陪家里的老人一起過重陽節,但是每到這個節日,自己還是會給老人打電話,陪老人聊聊天。
老人:重陽像過年盼團聚
今年85歲的李菁老人是陜西老年大學模特隊隊員,她認為重陽節應該是一個敬老、愛老的傳統節日。因此,每年重陽節前后,她都會跟著隊員們到敬老院開展演出慰問,但自己家里卻很少過重陽節。“沒辦法過重陽節,家里人都不齊,兒子生病才出院不長時間,女兒在深圳,老伴又在醫院里,我一個人跟誰過呢?”老人的一席話,道出了更多的無奈。
老年義務工作者、年近六旬的趙水晶老人所了解的重陽習俗主要有登高和插茱萸,但在她看來,重陽節更應該是一個敬老愛老的節日。在這一天,老人們都非常高興,盼著子女回來團聚,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就像過年一樣。她說,雖然重陽亦被稱作“老人節”,但她更希望這個節日能被年輕人重視,在這個節日里,全家人團聚在一起,或登高遠眺、或遍插茱萸,把傳統節日過成一個既有傳統風俗又時尚的“老人節”。
相關鏈接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賞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流傳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于遠古時期,成型于春秋戰國,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于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初九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