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集約化、規范化的生產,使食品安全越來越可控。但食品小作坊卻成為威脅人民群眾食品安全的重要問題:
一是設備設施配置不到位。生產加工設施設備配備不全,且多為非正規生產,粗糙簡陋,很少有降溫、除濕、空氣凈化以及檢測設備。
二是環境衛生改善不到位。與污染源沒有保持安全距離,洗手、更衣設施不規范,防塵、防蟲、防鼠設施配備不全或失修。
三是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相關部門監督指導,而且從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衛生觀念差,食品安全、法律意識淡薄。
四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對食品小作坊從設置到生產加工過程的管理,還沒有一套系統的管理制度。
五是技術文件缺乏。對小作坊食品安全的監管,從企業開辦、日常管理、工藝流程、操作規范、生產記錄等,都缺乏相應的標準和要求,具有規范意義的技術文件更是少之又少,生產加工無依據,生產過程無記錄,風險隱患較大;產品檢驗在方法選擇、項目設置上還不科學,仍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
建議:
——督促小作坊改造提升。一方面是硬件改造,主要在生產環境、場所布局、設備配置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是軟件提升,建立基本的管理制度,工藝流程和生產記錄。
——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堅持以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培訓為主體,以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質量標準為主要內容,以風險控制知識為重點,分期分類進行全員全覆蓋的法規、技能培訓。
——完善制定相關制度。通過提供生產場所衛生管理制度、教育培訓制度、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等食品小作坊管理制度文本,提供食品添加劑使用記錄、不合格食品召回記錄、教育培訓記錄等有關表格樣式文本,供小作坊業主在規范提升工作時參考,強化對食品小作坊的幫扶、指導、服務。
——完善操作規范。相關部門應對小作坊生產品種進行全面摸底,制定食品小作坊操作指導規范。主要包括基本工藝流程、主要設備器具、加工場所、個人衛生要求、貯存與銷售、質量控制等。
——建立追溯體系。積極探索建立食品小作坊電子追溯體系,對小作坊食品原料購進、成品銷售以及日常監管等關鍵環節實時在線記錄。
——推行集中園區建設。各地應通過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的食品小作坊加工集中園區,逐步實現確保食品安全的“八統一”。(省民盟 張紅晨)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