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組織路線意義非常重大,尤其是要加強對年輕干部的培養。要加快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就是要深化人才發展機制體制。習近平總書記從人才的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四個方面闡述了人才長成的“四部曲”,確保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后繼有人,而且是高標準、高質量的確保。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百年大計,人才為本。人的決定作用是根本性的。所以,各個國家對人才的培養都是不遺余力的。在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會》這本書里,他主要分析了日本社會戰后經濟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的“低智商”趨勢,而與此同時中國、印度的崛起就是對人才的大力發展與利用。2010年,我國發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它從經濟、政治、農村、創新、高科技等幾方面細致的規劃了人才的發展規劃,從體制機制上保障人才發展。可以說,不論是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還是毛主席的“青年是八九點中出生的太陽”,都沒有像現在這么系統的規劃人才的發展的方方面面,可見人才的需要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重要的、最迫切的事情。人才的發展,關系到我們民族的未來,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我們一定要為了促進教育、人才的發展不斷與時俱進、創新模式,不拘一格吸收人才,培養國際化思維人才。
改進人才評價機制。人才的評價機制,就如同一面旗幟,正確的評價有利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偏頗的人才評價機制,足以讓人“三觀不正”,更嚴重的是,影響到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年輕的一代怎能肩負起社會的重擔。最近,媒體報道,范冰冰獲得了“國家精神造就獎”,真是讓人匪夷所思。那么,那些為了人類進步的科學家難道就比不上范小姐的成就嗎?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夢想還一般都是“長大了我要當醫生”、“長大了我要當科學家”“長大了我要當老師”,而現在呢?“讀書無用論”塵囂之上,小朋友們的夢想就是“長大了我要當明星”。這不是孩子們的錯,是我們傳達給孩子的成長觀錯了,我們對人才的評價標準錯了。
創新人才流動機制。“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的流動,意味著各行人才的交流碰撞,會產生出不同的創新之花。目前,我們處于改革發展的瓶頸期,面對的復雜性和困難性可想而知。人才的交流,可以很好地打破人才的固化模式,“很好地調動和發揮人才的專業優勢、資源優勢和主觀能動性”。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就是要合理分配、優化各項資源,最根本的也就是人才的合理優化,以便達到發展的成效最大化。西部大開發,怎么開發,怎么很好的開發。人才在哪里?大家都知道,西部人才緊缺,而東部、東南沿海人才濟濟,不論是社會人才、還是經濟人才、還是科技人才,都要專業的多、強大的多。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地域壁壘,統籌規劃,實現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共筑“富裕”夢。
健全人才激勵機制。“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者愈匱”。一個國家,越是重視人才,人才就越多。相反,越是把人才放到一邊不用,人才就漸漸地匱乏了。重視人才,是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的最基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對人才期許以“希望”。這“希望”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滿足,人生價值上的肯定。劉邦能打下大漢的江山,就會因為他的知人善用。他讓他身邊的人才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是被尊重的、是被需要的。這樣一來,就是人盡其才,轟轟烈烈的革命才會成功。“蕭何月下追韓信”,表現的是劉邦對人才的重視與尊重,最終這位軍事其才為劉邦打下大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某也”,孫中山先生曾對人才的重要性曾這樣說道,可以說,幾千年來的歷史經驗表明,人才的多寡是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關鍵。新時代,我們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就要從人才的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四方面著重入手,穩穩當當的啟動這個大工程,為我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陜西省定邊縣姬塬鎮顧小青)
編輯: 王雅娟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