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渭南市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聚焦渭南市開展提升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和影響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的“痛點”和“堵點”開展電視議政,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席張開及部分市、區(臨渭區)政協委員,市政府有關部門,市級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市、區政協機關干部職工等參加此次活動。
活動中,市級部門的業務負責人就我市如何推進營商環境建設、營商環境提升亮點工作及取得的成效進行了解答。
據介紹,今年年初,渭南市就制定出臺了提升優化營商環境“10+2”行動方案,目前,眾多業務的辦理時限、辦結率大幅提升。其中簡化企業開辦時限由原來的20多個工作日壓縮至3個工作日;施工許可證辦理從原來的500多個工作日,已經壓縮到目前的147.2個工作日,企業進出口業務的全流程從去年的2—3天,已經做到半天就可以辦完。
各縣(市、區)也相繼推出營商環境新名片,高新區推出“當好店小二為企業提供五星級服務”、臨渭區推出“90%以上行政審批服務最多跑一次”、白水縣推出的“管家式服務”等靚麗名片,為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加油助力。
訪談中,市發改委、稅務局、工商局、國土資源局、市行政服務中心、市公安局等職能部門負責人,分別介紹了所在單位在優化營商環境中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這些“新政”的實施,真切的反應了政府部門在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服務意識、簡政放權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讓廣大企業主和市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營商環境優化為他們工作生活帶來的便利。
問題依然存在政協委員建議“下猛藥、治頑疾”
近期,市政協委員在專題調研中發現,依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部分市民和企業家認為“10+2”行動的內容還沒有切到營商環境當下的“痛點”上。
市政協委員王劉峰認為,地方政府要敢于對難題開刀,解決企業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讓企業在營商環境改善工作中能切實具有“獲得感”。如建設項目的前期審批流程就很長,給建設項目的推進造成了困難。目前渭南被確立為國務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的16個城市之一,這需要渭南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和建樹。
在敢于戳“痛點”的同時,面對中小企業在經營中普遍遇到的融資難問題進行了委員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市政協委員錢懷瑜:建議銀行調整信貸產品的設計,以適應企業的發展節奏和規律,避免企業剛剛將貸款資金投入建設,尚未產生收益時,銀行就要收回貸款。另外,政府要規范民間借貸機構,打擊高利貸,讓企業不至于在銀行斷貸的困難中又陷入高利貸的“泥潭”,以規避更大范圍的金融風險。對于這一問題,市法制辦的同志也向與會委員介紹了我市正在試行的“銀企政共贏平臺”解決方案。該方案旨在打造一個銀行、企業、政府多方的溝通平臺,以有效的幫助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幫助企業成長壯大。目前,進駐“銀企政共贏平臺”的中小微企業已達29家,引導銀企對接成功率達61.5%。
訪談中,政協委員們還就企業辦事“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群眾辦事多頭送材料、部分執法單位存在執法隨意性較大等問題提出了建議。
此次電視議政訪談活動,是渭南市政協利用媒體平臺開展參政議政的一種新的形式,后期,市政協還將組織委員針對我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開展系列議政活動,進一步為我市營商環境建設鼓與呼,為把渭南市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營商環境一流的地級市,激發全社會投資渭南、創業渭南的熱情,為渭南實現追趕超越做好參謀,貢獻才智。(記者 張寶琦 通訊員 張望榮)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