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海云 通訊員陳瑋瑋 崔世偉)產業旺,鄉村興,百姓富。近年來,安康市堅持以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統領,扎實實施“產業大布局、主體大培育、技術大幫扶、利益大聯結、三產大融合”五大工程,實現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實施產業大布局工程。圍繞“精準產業脫貧不漏項,長短產業結合保效益”的布局思路,全市“5+X”主導特色產業精準覆蓋到所有貧困村和所有產業扶持戶,大力發展 “茶葉、魔芋、生豬、核桃、生態漁業”五大主導產業,以及蠶桑、中藥材、烤煙、食用菌、蜂蜜、木瓜、拐棗等特色產業,形成了“主導突出、特色明顯、以大帶小、大小互促”的產業扶貧增收格局。目前,我市茶園面積96.2 萬畝;魔芋面積 45.3 萬畝,核桃面積 187萬畝,中藥材3.5萬畝12.6萬窩,特色養殖185348尾(頭、只),“5+X”產業已成為全市貧困戶增收致富的主要引擎。
實施主體大培育工程。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合作與聯合為紐帶、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壯大做強現代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增強經營主體的帶貧益貧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29家,發展各類農業園區891個,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2290個,家庭農場1468家,成立集體經濟組織1022個,村級互助資金協會1081家,成為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重要承接載體。
實施技術大服務工程。以職業農民培育為抓手,以實用技術培訓為主導,以產業發展指導員為核心,建立了產業扶貧技術服務110為平臺,開展“百隊進百園”科技服務、“千員進千村”技術幫扶活動,全市所有貧困村建立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目前,各縣區技術服務110平臺累計受理3418人次,開展“千村千名(員)”產業技術培訓14.5萬人次, 選聘產業發展指導員1393名,實現了貧困戶產業發展有人幫、技術指導有人教、產品銷售有人管。
實施利益大聯結工程。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盤活集體資產,探索形成了股份合作型、資源開發型、物業經營型、異地開發型,鄉村服務型、休閑農業型等多類型壯大村集體經濟,不斷做大集體經濟“蛋糕”;激勵和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入園務工、扶貧資金入股、托管經營、訂單生產等形式與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合作,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貧困戶規避市場風險,讓貧困戶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收益者,實現利益“雙贏”。
實施三產大融合工程。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新業態發展和產品營銷的融合發展,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扶貧產業園區集中,積極發展“農業+”旅游、康養、休閑等新興業態,將有一定基礎和生產條件的貧困戶嵌入產業鏈條,支持經營主體和農村人才發展“互聯網+”產業營銷新渠道,讓貧困戶實現“家門口賺錢”。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300戶,農產品加工從業人員6.52萬人,建成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6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貧困戶創造了多渠道增收機會。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