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工商局駐蒲城縣罕井鎮武儀村扶貧工作隊 高曉軍
蒲城縣是陜西歷史文化名城,陜西產糧第一大縣" />
蒲城縣是陜西歷史文化名城,陜西產糧第一大縣,有“將相故里,酥梨之鄉”之稱,屬國家級貧困縣。其罕井鎮武儀村地處蒲城縣最北部,渭北旱塬腹地,平均海拔750米左右。全村總人口780戶3104人,耕地面積7800畝,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1戶299人,其中已脫貧戶58戶225人,未脫貧23戶74人,2018年擬定脫貧7戶29人。目前,村里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到城市務工,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殘和婦孺,“空殼化”現象突出;村級經濟發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集體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產業結構簡單,也是致貧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農民自發種植黃芩,現已發展為全村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筆者帶著疑問進行了調研。下面,以推動蒲城縣武儀村及其周邊地區黃芩種植和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為例,就如何提升基層黨組織脫貧攻堅“造血功能”,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激發農村、農民創新創業活力,實現鄉村振興和廣大群眾脫貧致富,談幾點看法。
蒲城縣武儀村及周邊地區具備黃芩種植的自然優勢和產業發展的經濟價值
蒲城縣罕井鎮武儀村及其周邊地區屬于黃芩優質種植區。渭北旱塬區域內的澄城縣、蒲城縣,是北藥的最佳適宜生長區之一,素有“天然藥庫”之美譽。特有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適合黃芩、遠志、柴胡等規模種植。比如,澄城縣黃芩、遠志、柴胡種植面積達10萬余畝,產值約2億元,尤其是黃芩中的黃芩苷含量高達17.4%,比國家藥典標準9%,高出93%。經抽檢,武儀村及周邊地區黃芩中黃芩苷含量也達到14.3%,比國家藥典標準高出87.9%。該區域具備種植黃芩的自然優勢,同屬于黃芩的優質種植區。
種植黃芩的經濟價值。黃芩具有極高的藥理價值,其應用和開發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關注。作為瀕危藥材,黃芩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依然存在一定的種植風險。從市場情況看,近幾年黃芩種植區面積持平,部分產地有下滑趨勢。但從貨源走動情況看,黃芩陜西產區市場銷售相對穩定,產地統貨價格在13-14元之間,條子稍大的貨價格在15元左右。減去土地成本,按種苗600元/畝、化肥200元/畝、除草300元/畝、采挖500元/畝、和晾曬加工300元/畝(成本費用1900元/畝)。目前,武儀村及周邊地區黃芩平均畝產量600-1000公斤(濕貨),平均純利潤也在5000元/畝左右,已然是種小麥利潤的4-5倍以上。若在現有基礎上,通過推行規范化種植,精細化加工提取,形成產業鏈條,不僅會降低其種植成本,增加其產量和藥理價值,也將極大地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蒲城縣罕井鎮武儀村及其周邊地區黃芩種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黃芩在陜西已有40多年種植歷史,在蒲城縣罕井鎮武儀村及其周邊地區種植也有10余年。所產黃芩是全國有明道地中藥材和創匯的品種之一。目前,僅武儀村黃芩種植已有種植戶300余戶,面積也在10000余畝,蒲城縣域內種植面積達到20000畝以上,年產量接近20000噸(濕貨)。黃芩種植和生產還存在一些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
種植不規范、經營松散。藥材種植品種雜,多為農民自發種植,缺乏科學的栽培技術和統一的經營管理。沒有實施有效的資源法律法規,野生資源破壞嚴重,而且至今沒有中藥材專業市場和加工企業,經濟附加值過低,基本處于松散經營狀態。應加強藥材種植的規范化水平,推動其產業化發展。
種質混雜。渭北旱塬地區乃至陜西栽培黃芩多為采集野生種子繁殖。由于由野生簡單地轉為家種表現為一個復雜的異質群體,調查發現黃芩在外觀形態上有較大差異,如葉有狹葉和寬葉之分;莖有青、紫兩種顏色;花有紫花、粉花和白花;且在植株高、分支數、地下部分鮮重等生物學性狀上也有較大區別。加強良種選育工作非常重要。
對黃芩遺傳多樣性缺乏系統研究。黃芩栽培群體種質混雜、植株間良莠不齊,但對于其屬內各個種的分類和系統位置的劃分未見有研究和報道。建立黃芩藥源基地,確保藥材質量的“安全、有效、穩定、可控”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政府引導,優化資源,推動黃芩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要真刀真槍地干,就離不開真金白銀地投。補上鄉村建設發展的多年欠賬,光靠農村農民自身力量遠遠不夠。必須下決心調整城鄉要素配置結構,建立健全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投入保障。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推行黃芩規范化種植。盡管渭北旱塬具備黃芩種植的天然優勢,對于農民自發種植,若不加以正確地引導,實行規范化種植管理,將造成其藥理價值下降,直接影響黃芩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和種植積極性,造成產業發展倒退。重點把握以下環節。一是合理選址。根據產地適應性原則及生態環境質量,選擇黃芩規范化種植基地;二是科學管理。從選地與整地、種子繁殖、中耕除草、施肥、摘花排蕾和排灌等環節,嚴格質量標準,規范化種植管理;三是做好病蟲害防治。在專家指導下做好葉枯病和根腐病和黃芩舞蛾病蟲害防治工作;四是做好采收和加工。根據實驗,北方早春少雨,氣候干燥,晾曬的黃芩品質較好,而秋季多雨,氣候潮濕,會影響黃芩的晾曬品質。
建立黃芩種植標準化示范基地。建立黃芩藥源基地,運用現代生物技術指導黃芩種植,生產出優質藥材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是推動黃芩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目前,我們現已和陜西師范大學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洽合作在武儀村建成了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選擇出區域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陜產“道地”黃芩品種,并大面積推廣種植;解決目前農民黃芩種植過程中種苗退化、化肥農藥濫施、重金屬殘留和藥材初加工品質低等生產實際問題。同時,開展從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和優良種源選育、種植管理、中藥材生物發酵肥、病蟲害生物防治到藥材采收加工和產品升級全鏈條種植加工技術集成示范等研究,打造渭北旱塬高品質黃芩品牌,并面向全省乃至全國種植地區示范推廣新集成技術。
推動產銷升級。加強政府引導,發揮政府+高校+企業+專業合作社作用+農戶,把扶志扶智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用好現有的電商平臺,及時掌握黃芩產銷市場動態,通過舉辦黃芩專業技術培訓、鼓勵本村外出務工人員回村創業、引進人才等手段,推動黃芩種植、產銷升級,實現黃芩種植、產業發展和市場銷售的深度融合,增加黃芩經濟附加值,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和更多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以及地方經濟發展。
不斷改善營商環境。要將發展黃芩產業列入當地政府專項扶貧和鄉村振興計劃,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同時,圍繞“為啥扶、扶什么、如何扶”,因地制宜,引導農民合理產業布局,壯大優勢產業,打造當地黃芩品牌,奠定發展立體農業、創意農業和體驗農業的基礎。通過改善營商環境、招商引資等,爭取更多地科研機構和加工企業在當地落地,提高黃芩種植的科技水平,推動“三產”融合以及黃芩產業的良性循環,對于實施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防止貧困人口返貧具有重要的意義。(陜西省工商局駐蒲城縣罕井鎮武儀村扶貧工作隊 高曉軍 )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