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過后,寒意漸濃,但在漢濱區7萬畝辣椒基地里,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群群群眾正利用當前晴好天氣,搶摘地里最后一批辣椒;與此交相輝映的是:五里工業集中區安康益禾公司辣椒烘干加工廠內,忙碌的工人們正加班加點將收購來的鮮椒分揀、烘干、裝箱,等待裝車發往渝貴川等地。和益禾公司一樣,目前,漢濱區有180余家工業企業正利用自身優勢,帶動5400余戶、19000余名貧困群眾奔走在脫貧致富大道上。
“我們就是要發揮工業企業作為產業建設的主要載體和平臺作用,全力把工業打造成脫貧攻堅的支撐極!”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工業脫貧之要的講話擲地有聲。脫貧關鍵在產業,產業關鍵在工業。近年來,漢濱區緊緊抓住位于產業鏈頂端的農產品加工和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工業+模式,把工業的產業鏈不斷延伸拉長,建設種養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第三產業,工業+模式帶動2.76萬戶農戶嵌入特色產業鏈,搭上工業“快車”。實現了“貧困戶脫貧致富、企業獲利、社會發展”的三贏效應,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全民參與的社會幫扶新格局,趟出了一條工業企業助力脫貧攻堅的“漢濱路徑”。
做強企業主體 讓農企聯姻
農業大區如何向農業強區飛躍?漢濱的回答是延伸產業鏈條,走產加銷一體化之路,向農產品深加工和銷售要效益!
走進五里工業集中區悠源食品有限公司魔芋加工車間內,機器轟鳴,一派繁忙,工人正在趕制訂單,為國內外各地客商加工魔芋食品。原本一斤只賣三四元多的鮮魔芋在這里加工后每斤售價達四十余元,是原魔芋的十倍。為帶動更多的群眾種植魔芋,2016年以來,悠源公司在早陽鎮店子溝村以“公司+農戶”的方式建設500畝魔芋種植基地,魔芋種子由悠源公司免費向農戶提供,魔芋成熟后公司以保底價收購,至2019年6月,悠源公司的魔芋基地已輻射帶動周邊村農戶1000余戶4000余畝,形成了種養、加工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綠色循環產業鏈。僅魔芋產業一項,2018年,全鎮農戶戶均增加收入400余元。
魔芋,這個以前只是一些農民種在房前屋后零星坡地里作為自家飯桌上的小菜,通過政策扶持、龍頭企業引領,今天已像“魔方”一樣成為基地成片、加工成群、富農興民的新產業。截至目前,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區共建設魔芋基地5個,建成千畝以上市級魔芋產業示范園3個,魔芋種植總面積已達到8.8萬畝。
在漢濱區,和悠源公司一樣依托當地資源建基地發展產業帶農戶的模式,正在各個鎮辦逐漸推廣開來。在早陽鎮,兩河村46戶農戶與安康榮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簽訂了土地650畝、荒山1100畝流轉協議,種植富硒蕎麥、小麥等農產品,并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優勢,全力打造生態觀光園區;在大河鎮,通過在大河社區、興紅社區、同心村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社區工廠+貧困戶”、“電商+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發展金銀花、拐棗、蠶桑等產業,目前,已建金銀花產業示范園400畝、桑園6000畝、拐棗1500畝。
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產業協會,引導企業不斷提高科技水平,搞好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是漢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不懈追求。圍繞林果、蔬菜、畜牧、漁業等優勢產業,漢濱區不斷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出臺了多項加快發展龍頭企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用地、用水、用電、辦證、稅收減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區財政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培育壯大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2015年至今,全區用于龍頭企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20億元。
在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產業大戶的同時,漢濱區還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對接、鼓勵龍頭企業創辦領辦專業合作社,推進企業與專業合作社聯合合作、深度融合。而農戶以土地、技術等要素入股龍頭企業,形成產權聯合的利益共同體,最終使農民增收和企業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富農是其最直接的成果。
做優規模產業讓特色連片
在安康,但凡吃過漢濱區洪山鎮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汪大運豆腐乳”,都對其地道“有媽媽的味道”而念念不忘。曾有一內蒙人偶然吃到后,被其口味折服,專程從內蒙開車趕到廠家拉走好幾箱貨,傳為佳話。但在當地,更廣為流傳的是,這瓶豆腐乳撐起了一個村甚至是一個鎮的脫貧夢。
洪山鎮天池村是漢濱區一個典型的深度貧困村,缺乏規模產業、特色產業,經濟基礎薄弱,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全村793戶3358人,其中貧困戶404戶1352人,貧困率高達40.26%。這樣一個深度貧困村,因為安康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的建立而徹底改變。
2008年,有報效家鄉情懷的返鄉能人汪義安,在天池村征地27畝,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將父親的作坊變成公司,成立安康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固定用工130人以上,其中半數都是貧困戶。2018年公司銷售額達到3500多萬元。
汪義安告訴我們,自己當初建廠很大原因就是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周邊種地群眾的收入,不少貧困戶也因此脫貧,“提供就業崗位,包括每年工廠用的大豆等原料都在周邊買。”但他發現,這種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農業,很難快速提高農民的收入。他問自己,怎么樣才能讓群眾盡快富起來?
汪義安的疑問,當地政府早有考量。2010年,為讓更多農民盡快富裕起來,洪山鎮黨委、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引進油茶產業,并請汪義安來發展帶動農戶。雖對油茶一竅不通,但汪義安覺得,發展油茶正是自己要尋找的能帶動更多人富裕起來的那條路。從2010年至今,公司通過“三變改革”,發展油茶1萬多畝,覆蓋全村,輻射全鎮,共帶動貧困戶157戶519人,增收159萬元。
汪義安坦承,油茶渾身是寶,成活了就會永久收益,“但生長周期要8年,管護成本高,每年投入至少500萬元,截至目前已投入7000多萬元,如果沒有工廠支撐,早就發展不下去了。”
最先種植的那批油茶,去年已開始掛果。目前公司已建成年產3000噸的富硒食用油加工生產線一條,并積極與高校合作,組建研發團隊,形成基地、生產、科研、銷售產業鏈。汪義安相信,投產后將給公司帶來不少收益,農戶收入更會翻番,“前期投入大,近10年才能回本。但對于村民來說,哪怕以后我自己都破產了,這個村有油茶業作為產業,照樣不會窮。”
但在漢濱區經貿局的規劃藍圖里,更長遠的目標是,通過發展油茶產業,實施農旅融合發展旅游產業,使當地農戶過上更加小康富足的新生活。
“精準扶貧扶什么,最主要的是扶產業!”漢濱區經貿局局長白勝春說。企業參與扶貧,需要從實際出發,依托地方的區域特點與資源稟賦,突出優勢和特色,找準重點和著力點,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綠色、經濟的特色工業。在漢濱,像安康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這種工業反哺農業的事例不少。
為加大工業促脫貧力度,該區以黨建+系統思維為引領,出臺《漢濱區工業企業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等,引導企業明確精準扶貧扶什么,怎么扶,并立足于地方優勢資源,深耕和延伸特色農產品、民族工藝品、中藥材等產業鏈條,擴大企業生產值和附加值。同時,在企業參與扶貧過程中,充分依托園區產業優勢,緊密結合園區企業用工需求與貧困勞動力就業需要,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統籌推進就業與用工服務,充分釋放“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就業脫貧效應。
做活加法文章讓農企雙贏
整潔的街道、時尚的民居……這是安康天寶實業公司結對幫扶的茨溝鎮西溝村。“住的條件好了,周圍環境美了,我們的收入也提高了。”這是村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村里來了大企業,就像飛來了‘金鳳凰’,我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該公司幫助村上建立了核桃烤煙種植合作社和生態旅游合作社,組織貧困戶共同發展核桃、烤煙、旅游產業。“百企幫百村”行動啟動后,安康天寶實業公司成了西溝村的定點幫扶企業。幾年來,安康天寶實業公司累計投入90多萬元,幫助西溝村修建“柿園基地”農家旅游景點。在幫扶企業和包聯部門的支持下,累計投資400余萬元,改造民居49戶、建31盞太陽能路燈;建設核桃園2800畝、發展烤煙398畝、勞務60余人。如今,西溝村已經變成一步一景、一戶一特色、產業明顯的脫貧樣板村。
近年來,漢濱區在開展“支部+工業企業+貧困戶”、“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貧困戶”、“工業企業+務工+貧困戶”等多種形式扶貧幫困基礎上,還延伸開展了“工業企業聯盟+貧困戶”的模式,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利用鄉村閑置房屋創辦就業扶貧車間和新社區工廠,幫助貧困人口就業創業。
為實現由農民到工人的徹底轉變,漢濱區組織開展精準培訓工程,在摸清貧困對象年齡結構、文化程度、就業技能、就業愿望等基本情況后,圍繞用工需求和產業特色,為貧困群體“量身選定”培訓項目。讓技能培訓走進家門口,把培訓專業與市場熱門需求結合,精細開展月嫂、電子裝配工、縫紉工、維修電工等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扶貧對象培訓后的就業率。培訓結束后,給合格人員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并輸送到園區企業就業。
結合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多的實際,招引企業或能人大戶在鄉村興辦廠房式、居家式“扶貧車間”,引導貧困人口從事農產品加工、來料加工等業務。全區已有56家社區工廠掛牌,打造“扶貧車間”64個,涉及電子、服裝、鞋業、毛絨玩具等行業。按照“教室在車間,師資在一線”原則,通過“企業+院校”、“培訓+基地+車間”等培訓形式,培訓各類貧困技術人員1983人。通過與精準扶貧有效鏈接,全區工業企業(社區工廠、基地)累計解決1595戶、2694貧困勞動力就業,發放工資性收入3882余萬元,1068戶 2913人實現脫貧,使貧困群眾成為“產業工人”。
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漢濱乃至全市大量物流、商貿、生活等服務業的發展,為貧困人口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在五里工業集中區這艘“工業航母”帶動下,通過引導入園企業利用本地豐富的山地農副產品資源,把“荒山”變“基地”,把“田間”變“車間”,把“社區”變“工廠”,推動對扶貧帶動作用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做大做強,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力的發展支持。今年,全區累計促成2881名求職者與各企業達成就業意向,實現了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雙贏”局面。(汪金波 吳亞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