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紅柳溝鎮位于定邊縣城西南,總土地面積384平方公里。全鎮轄11個行政村,共5201戶1792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72戶2415人。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鎮上下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因村制宜,不斷輸入產業“活水”,實現了村村有產業,人人有事干,個個有收入,促進了群眾致富增收,加快了全鎮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截止目前,已有442戶,1607人退出貧困戶。
搭建種養平臺,讓農民自己舞起來
金秋的陽光溫暖恬靜,55歲的趙世智手里端著羊飼料,嘴里大聲吆喝著連忙走向羊群,“我現在光羊就有90多只,一年純收入2萬元左右”,趙世智邊走邊說。
紅柳溝鎮黃爾莊村的趙世智,早年因家中父母體弱多病、家庭負債大等多種因素導致家中貧寒,于2013年被識別為精準扶貧戶。“在幫扶干部的幫助和鼓勵下,通過小額貸款、養殖補貼等多項政策的支持下,我建立了家庭農場,養羊也養豬。今年收入特別好,豬和羊加起來就能有7萬元的收入,還不算我種的莊稼。”2016年就已經脫貧的趙世智滿臉笑容地說。
過去人們提起黃爾莊村的時候,腦子里的最先閃念出來的一定是“窮”,現如今的黃爾莊村有440戶1572人,人均年收入早已超過萬元。“自精準扶貧以來,黃爾莊村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以“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帶動全村脫貧致富”,黃爾莊村支書趙鳳麒介紹說,全村24106畝耕地面積,以南瓜、蕎麥、洋芋、玉米為主要農作物,養殖業主要以豬、羊、牛為主,2019年全村生豬存欄5600頭,羊子存欄2600只,肉牛存欄110頭,群眾收入一年好過一年。
為了能讓產業達到長期的發展,群眾收入更加穩定,紅柳溝鎮黨委、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好兩個配套服務:一是基礎設施配套,二是產業發展過程的技術服務配套,我們采用現場教、集中學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農民真正掌握實用技術,融會貫通應用到日常生產當中”,紅柳溝鎮黨委書記王學瑞表示,“我們就是要把產業的平臺建好,讓貧困戶自己舞起來。”
大棚芝麻香瓜,貧困戶帶動了非貧困戶
紅柳溝鎮沙場村地處風沙灘區,土地貧瘠。2015年以前,除了年老體邁的老人留守在村里,絕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現年45歲的羅鵬山告訴記者:“在2016年以前我和妻子在外做生意,賠了不少,背負了很多債務,無奈只能回鄉,于2016年12月份被識別為貧困戶。”
“當時被評為貧困戶心里特別不是滋味,覺得有些丟臉”,羅鵬山的妻子張曉花面對鏡頭有些羞怯地說,“好在有國家的好政策,好干部的幫助,我們第一年在不懂技術,香瓜全面減產的情況下,種植的8個大棚芝麻香瓜,就收入了6萬多元,這讓我倆看到了希望,信心大增。”
在種植芝麻蜜香瓜的兩三年時間里,羅鵬山的外債還了一大半,還享受了6.5萬元的移民搬遷補助金,修建了5間漂亮的樓板房,日子過得紅火了起來。
2013年沙場村被確定為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7戶147人。以大棚香瓜種植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設施農業,打開了沙場村脫貧致富的大門,目前沙場村除了兩戶兜底戶,其余全部高標準退出。
紅柳溝鎮沙場村支部書記魏于章回憶說:“在2015年之前,全村的老百姓沒有人愿意種芝麻香瓜。我就和村干部,逐家挨戶給群眾做思想工作,第一年建了69個大棚。”正月建大棚,四月種香瓜,五月賣香瓜,不打農藥,不上化肥,綠色有機的芝麻蜜香瓜平均每斤就賣出了7、8元的價錢,一個棚的純利潤就達到了1.8萬元。這個消息一傳出,全村所有的老百姓,非貧困戶都來了,紛紛要求申請建大棚。
從最初的69個大棚滾雪球式發展到現在的1112個大棚,平均每戶都達到10個大棚以上。今年,沙場村1112個大棚第一茬芝麻香瓜的保守收入在1000萬以上,第二茬辣椒、蘿卜、白菜的保守收入有3、4百萬。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這幾年,沙場村舊顏換新貌,一派新氣象。
紅柳溝鎮黨委書記王學瑞說:“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大、任務重,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我們要在黨的優良政策指導下、各級干部的努力下,讓脫貧過程扎實、結果真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楊光琴)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