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彥伶 通訊員 胡運森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偏遠深度貧困村二郎村的真實寫照。該村有478戶160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91戶609人。自2017年12月陜西省安康療養院與該村結對以來,先后累計投入扶貧資金千余萬元,修村路、建慈安橋,發展產業項目,改善人居環境,使二郎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該村經濟總收入由2015年的不到450萬元提高到現在800萬元以上,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由2015年不足3000元提高到現在的5000元以上。
現在的二郎村,除118戶364人未達到脫貧標準外,其余全部脫貧。今年年底,二郎村有望全部脫貧。
讓扶貧活起來
為深入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安康療養院專門成立了幫扶工作領導小組,深入村中查看扶貧工作進展,并投入扶貧資金15萬多元,派駐16名干部進村扶貧。
他們一進村,就與漢濱區供銷社扶貧工作隊共同整合“四支隊伍”力量,成立臨時黨支部,駐村幫扶干部和村兩委班子,齊心協力,各盡其職,擰成一股繩,充分發揮整體作用,聚集全力讓精準扶貧活起來。他們深入貧困戶家中,“量身定做”具體脫貧幫扶措施,制成“明白卡”,對有勞動能力戶,重點實施兩個以上的長短產業幫扶;對弱勞動能力戶,重點實施就業幫扶;對無勞動能力戶,重點實施政策幫扶,切實做到精準分類、精準施策。
讓道路亮起來
交通不便是制約二郎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駐村扶貧干部與村委會積極爭取交通項目資金600多萬元,修復“油返砂”路面7.5公里;改修建“張壩路口至村委會下2.5公里”“來啞子至三組路頭5公里”公路2條,鋪設全村水泥路11.2公里;新建便民橋1座;修復水毀河堤0.2公里;新修自來水管網30公里,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實施農網改造19個組,電力入戶率達100%。
同時,投入危房改造資金90萬元,對貧困戶危房改造30戶;實施“危改+善改”政策,確保非貧困戶住房安全,實現了“住有所居”的目標。政府投資1200多萬元,實施異地扶貧搬遷,安排搬遷戶在社區工廠就業。
如今的二郎村,環境優美,村風淳樸,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讓貧困村富起來
要脫貧,發展產業是關鍵。
該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方式,重點發展板栗、核桃等經濟作物,實現農戶增收。30戶實現了兩個以上長短產業,產業覆蓋貧困戶達95%,同時為全村130戶農戶購買了“農業綜合保險”,有效防范產業發展風險。
全村適齡兒童50人,無一輟學,教師與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建立了“1+1”結對幫扶。
目前,該村完成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47人,技能培訓45人,自主創業2人,開發公益崗位11人,就業扶貧成為主導。
現在的二郎村,產業結構合理,村民致富奔小康不是夢。
讓新風樹起來
全心全意為村民辦實事,樹文明新風是扶貧干部胡鳳嬋、李曉剛和徐次武堅持的扶貧工作導向。
他們建立了“愛心超市”,推行“表現換積分,積分換物品”制度;開展了“四扶五風六化”主題行動,每季度召開一次先進模范、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公婆””“好賢達”“優秀黨員”“產業發展帶頭人”等;豐富精神文化建設,舉行“扶貧扶智扶志”文藝演出;在全村建立了村民公約,推選出凡人善舉,引導村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建立農家書屋,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
該村新建了60㎡衛生室,使村上貧困人口全部參加新農合和大病保險。讓醫務人員與慢病患者簽訂“醫生+患者”的服務協議,實現結對幫扶。
誰家有病人要看病,誰家有小娃上不了學,扶貧干部都牢記在心。他們積極組織義診、捐資助學、護林種綠活動,成了鄉親們真正的貼心人。
“摘帽不摘幫,幫扶不變,力度不減。要讓二郎村的老百姓盡快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這是陜西省安康療養院的幫扶誓言。
《各界導報》2019年04月23日 第4308期 第4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