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脫貧看安康,安康脫貧看漢濱”,這是社會各界對漢濱區脫貧攻堅的一個共識。作為國家扶貧重點縣區和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區之一,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1579戶202416人,占全市的25%,貧困人口之多、程度之深、難度之大,每一關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盡銳出戰齊攻堅“打贏脫貧攻堅戰,落實靠基層,支撐在人才。”漢濱區大力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實施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一肩挑、“一村一大學生村干部”工程,優化村干部結構,提高了村級執行力,為脫貧攻堅工作注入活力。同時,漢濱區建立了“區委常委包抓片區、區級領導包聯鎮辦、區直部門包抓到村、黨員干部包幫到戶、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的聯鎮包村幫戶機制,落實中省市區218個單位包抓貧困村,有效壯大了幫扶隊伍。
此外,漢濱區出臺了脫貧攻堅“十個嚴禁十個一律”戰時紀律,成立常年專項督導組開展常態化督導,做到問題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落實。2016年以來,全區累計查處扶貧領域工作不力、履職不到位等問題293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331人,組織處理54人,移送司法機關7人。累計表彰或向省市推薦表彰扶貧領域先進單位107個、先進個人547名,累計提拔重用扶貧一線干部176名,嚴管和厚愛相結合,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精準施策提質量漢濱區始終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堅持“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標準”,聚焦“兩基、兩房、兩業、兩設施”等工作重點,系統謀劃,強力推進,確保高質量脫貧退出。
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脫貧攻堅以來,漢濱區的扶貧成效皆是有目共堵的,數據就是有力見證。2016年以來,漢濱區累計投入資金10.4億元,修建通村組道路671條1556公里,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深度貧困村居住30戶以上的自然村道路全覆蓋;累計投資46.31億元,建設安置社區171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3807戶,搬遷規模接近全市的三分之一,81594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入新居;投入產業發展資金15.4億元,率先在全市探索實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舉措,實現了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清零...... 凝聚合力強保障多渠道籌措資金,多方爭取項目支持,全力保障決戰決勝。為保證項目資金“用之有道”,漢濱區出臺了《漢濱區統籌整合財政涉農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強力整合涉農項目資金。2016年以來,累計整合涉農資金26.6億元,爭取政策性貸款4.5億元、政府債券9.4億元。加大金融扶貧力度,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9.3億元,落實風險準備金8450萬元,累計貼息9587萬元。
積極對接中國建行定點扶貧、常州武進扶貧協作、高校結對幫扶,西安雁塔區、航天基地對口幫扶及省市單位駐村幫扶,爭取項目資金,開展消費扶貧、勞務輸出、技能培訓等扶貧協作。其中,累計投入蘇陜扶貧協作資金3.2億元,落實項目190個。此外,大力開展“萬企幫萬村”助力脫貧攻堅,引導247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231個貧困村,形成了人人出力、攜手攻堅的工作格局。 立足長遠創新路地理環境不同,發展歷史不同,村與村的貧困狀況也不同。因此,各駐村幫扶隊必須要因地制宜,積極謀劃,為貧困群眾擺脫貧困、長期穩定增收探索新路徑。如創新黨建引領扶貧新模式,創新實施的“黨支部+X+貧困戶”的精準幫扶、精準脫貧模式,將2.76萬戶貧困群眾融入到特色產業鏈中,也使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將產業發展資金折股到村、量化到戶,采取“撥改投、投轉股、股分紅”方式,實施經營主體帶動、異地置業、光伏發電、資產租賃的“村有四式,戶有八法”(四式八法)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
“工廠圍著社區建、崗位跟著群眾走、就業圍繞扶貧轉”這是漢濱區帶動群眾脫貧的又一舉措。為發揮新社區工廠的帶貧益貧的積極作用,出臺了《漢濱區關于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廠暨新社區工廠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設立了新社區工廠辦理“綠色通道”,將新社區工廠建設工作納入各鎮及相關部門年度考核內容,以嚴格考核倒逼工作落實。截止今年3月底,建成了新社區工廠81家,其中毛絨玩具廠48家,提供就業崗位1.2萬個。
全區上下的不懈努力,截至去年底,全區累計穩定脫貧退出231個貧困村55911戶191107人,還有剩余貧困人口5668戶11309人,貧困發生率降到1.42%,今年3月,順利實現整區脫貧摘帽。下一步,漢濱區將聚焦19.11萬人鞏固提升和1.13萬人減貧任務,繼續攻克“難關”,努力讓漢濱人民與全省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來昌榮)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