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虎嫻熟地操作著眼前的儀器(受訪者供圖)
□記者 趙婧
“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技術能手”“陜西青年五四獎章”……面對鮮花和榮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數控車工何小虎卻戲稱自己“只是一個‘無智商’‘無天賦’‘無背景’的‘三無學生’”。
來自陜北延安的何小虎,畢業于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和自動化專業。2010年,他以實操第一名的成績被航天六院錄取,并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渦輪泵、燃燒室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加工。
“在學校基本都是在普通車床上練習,進入單位后才真正開始學習數控技術。”初出茅廬,身邊臥虎藏龍的技能大師們展現的絕招絕技,讓何小虎一下子看到了差距。
由于航天零部件種類繁多、工藝復雜等因素,部分零部件無法實現全自動化生產模式,需要逐個鑄造打磨。“記憶圖紙、對照參數、編寫程序,師傅們手把手的教我。”何小虎說。
起初,當何小虎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零件交給師傅檢驗時,卻被澆了一盆冷水。“還差得遠吶!”師傅語重心長地說。
“他點醒了我,做事要精益求精。”何小虎默默地接過零件,在機床上“死磕”一整天后,終于理解了師傅的用意。
2016年,公司接到某發動機噴注器架的緊急生產任務,其中深小軸基本加工尺寸為3.5mm、公差為0.008mm,精度相當于頭發絲的1/10,加工難度是車間現有設備的最大值,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高級技師加工,合格率也只能達到20%。
何小虎主動請纓,經過半個多月的查閱資料、試驗、摸索,提出了“設備熱穩定性”的概念,另辟蹊徑開創了超精密加工和測量流程,使產品達到了100%的合格率。“我認為創新的基礎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多年來,何小虎完成了大量技術改進,為工廠每年節約近百萬元成本。
“給任務就是信任,有活干就是鍛煉,多承擔一項任務,多完成一件工作,就多一份寶貴的經歷,多一份難得的收獲。”一次次航天型號產品生產任務的出色完成,對何小虎而言便是精進技藝的修行歷程。
多年來,他不僅先后攻克了長征五號、七號燃燒室材料加工及切削,長三乙發動機噴注器架高精度內腔加工,嫦娥四號動力心臟“主動脈管”汽蝕管流量合格率低等技術難題,還助力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及新一代液氧煤油發動機研制任務的圓滿完成。
何小虎逐漸從一個“三無學生”,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老師”。他承襲了“嚴師出高徒”的理念,毫無保留地將技術秘訣傾囊相授。
“我帶徒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給剛入廠的新人講授識圖、測量、加工等基礎技能,另一種是向高級技工教授如何創新技術、撰寫論文、申請專利等實踐經驗。”何小虎至今累計帶徒弟23人次,他們中大多數都已成長為單位技術骨干,并多次獲得各種競賽獎項。
每當到航天發射的日子,何小虎總會與家人坐在電視機前凝神觀看,那里面的每一個零部件,或許都有像他一樣的航天工匠付出的心血。“青春因奮斗而精彩!我愿窮盡一生磨礪技能,以工匠之心,一步一步苦行實干,實現航天‘智造’夢。”何小虎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