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聲聲催奮進,脫貧攻堅戰猶酣。蒿坪河畔,大竹園鎮糧茶村,千畝茶園迎風搖曳換新裝;雷公坡麓,晏壩鎮黃坪村,羊肚菌基地熱氣蒸騰采摘忙;月河岸邊,五里鎮李灣社區,毛絨玩具工廠加班加點趕訂單……
連日來,漢濱區以作風建設年活動為契機,以三排查三清零為載體,直面問題補短板,針對不同貧困群眾和貧困村實際情況,找準路子、加快步子,圍繞難點痛點合力攻堅,打出決戰決勝組合拳,一場攻堅沖刺戰役正在漢濱大地熱火朝天展開。
揚起“一面旗幟”黨的領導凝聚澎湃動力
“越是到最后關頭,越不能大意、不能松懈,越要分秒必爭把各項工作做實做細。”5月4日,漢濱區流水鎮河心村一戶農家院里,區委書記王孝成在叮囑完鎮村干部后,顧不上歇息,又匆忙趕往下一個村查問題、找不足。作為區委書記,這已是他勞動節假期第四天到一線和鎮村干部一道并肩作戰。和王孝成一樣,五一小長假期間,漢濱區6000余名黨員干部放棄休息,堅守一線,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用實際行動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在于黨的領導。要高質量完成剩余1.13萬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和抓好19.11萬脫貧人口鞏固提升,確保一個人不少、一個村不落,漢濱區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今年,該區繼續深化“黨支部+X+貧困戶”精準幫扶、精準脫貧模式,將全體貧困群眾融入產業鏈中,使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圍繞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成效考核反饋問題,區鎮干部全員下沉、蹲守一線,吃住在村,圍繞“三排查三清零”,逐村研判、逐戶定策,緊盯“兩不愁三保障”,戶戶過、條條過,切實把短板漏項找準,把政策用好用足用活,把問題整改到位,把風險隱患化解消除。40多名區級領導帶頭深入包聯戰區督戰,盯住未解決的事,揪住不落實的人,力促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我們要求所有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就是希望利用最后的窗口期,查找問題、推動整改。”區委書記王孝成強調,所有黨員干必須將按照“三排查三清零”要求,開展“地毯式”排查,聽農戶介紹家庭情況和存在問題;看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問收入來源、子女教育、醫療保障情況等,及時發現、關注尤其是受疫情影響,存在致貧返貧風險的群眾,加快補齊短板。
“與時間賽跑,與貧困較量,我們每個干部沒有任何退路!”區委副書記、區長范傳斌在一線督查時強調。廣大黨員干部是脫貧攻堅的核心力量,漢濱要實現全面小康,接下來的每一天都很關鍵、很重要。該區結合干部作風建年活動,對干部實行責任到人、責任到崗、責任到時間,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干部將嚴肅處理,確保政令暢通,全力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堅決打贏決戰決勝攻堅戰,順利迎接國家對漢濱脫貧攻堅的普查和驗收。
截至目前,全區共完成戶排查61579戶,完成村(社區)排查492個,排查出三大類9個方面各類問題67個375條,建立機制779個,正在完善32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立足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緊盯補齊全面小康“短板”,漢濱區全體干部群眾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決戰決勝、一往無前。
錨定“兩個重點”盡銳出戰啃下“硬骨頭”
縱觀漢濱區剩余的1.13萬未脫貧貧困人口,他們有著顯而易見的“通病”: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造血功能差、致貧原因復雜,全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硬骨頭中的硬骨頭”。“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了,但穩得住、鞏固好怎樣解決?深度貧困難題怎樣攻破?聚焦這兩大難點重點,今年以來,漢濱區緊盯攻堅點位、集中優勢兵力,全力打響“殲滅戰”。
縣河鎮財梁社區過去產業單一、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滯后,是區上掛了號的深度貧困村。區委組織部幫扶后,精準把脈,理性探索,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采取“支部+X+貧困戶”模式,先后引進4家企業來社區投資帶動產業發展,目前已建成蔬菜拱棚60個,露天蔬菜200余畝;建成龍泉蝦稻園區發展蝦稻觀光78畝,建成茶葉園區茶葉1000畝,茶葉加工廠1處;建成金銀花園區一處,500余畝;建設社區工廠一處,帶動貧困戶186戶812人務工。初步形成了“四園一廠”的產業發展格局。“現在村里短、中、長產業都有了,群眾致富更有保障了!”財梁社區黨支部書記余致平信心十足。
摸實情,做實功,出實招。縣河鎮財梁社區是漢濱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精準施策拔“窮根”的一個典型縮影。連日來,漢濱區按照“三排查三清零”要求,根據貧困戶的家庭現狀、致貧原因、發展潛能、變化趨勢等因素,與貧困戶共同制定脫貧措施,實行一戶一策、一人一法,對癥下藥、精準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重點進行產業幫扶,促進就近就業;對無勞動能力戶重點進行政策幫扶,實行兜底保障,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在此基礎上,漢濱區握指成拳,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力破解突出問題,出臺了《關于抗擊疫情支持貧困戶增收確保穩定脫貧的通知》,從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技術扶貧、經營主體帶貧益貧5個方面,制定32條新措施,以最大力度爭取政策,落實政策,讓貧困戶獲得更多轉移性收益,構建脫貧攻堅提質增效機制,全面促進穩定脫貧。此外,為確保邊緣戶返貧,4月底,漢濱區又進一步擴大產業發展獎補范圍,對種植黃花菜、蔥、姜、蒜、洋火姜、蓮藕,養牛1頭以上的一并納入范圍內給予獎補。
脫貧攻堅,搏的是實干,拼的是落實。連日來,全區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密切協作、加速推進,好消息頻頻傳來……圍繞飲水安全,5月2日,雙龍鎮橋山村貧困戶吳方友家的水管填埋好后吃上了“放心水”;圍繞產業發展,5月3日,洪山鎮七里村5萬棒香菇全部上架;圍繞舊宅騰退,截止5月6日,全區累計完成舊宅騰退19600戶,其中拆除復墾17771戶、騰空收回1829戶,占應騰退的95.61%。
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他們一戶戶地走訪摸排,查找問題,只為精準施策,不落下一位貧困群眾;他們挑燈夜談,只為理清思路,找準方向,為貧困群眾點亮希望的明燈;他們撲下身子,選準產業,用身邊的龍頭帶動,帶領著貧困群眾走上致富的道路;他們在一線留下腳印、灑下汗水,錘煉黨性、樹好形象,漸漸從鄉親們眼中的“外來人”變成了“一家人”。他們不分白晝,“5+2”、“白+黑”沒日沒夜地干、披星戴月地干,只為鄉親們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奮力攻堅,漢濱區的脫貧之路越走越寬。目前,全區基本形成了“一村一點”或“一村多點”格局,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高。
做強“三大支撐”穩固成效答好“出彩問卷”
時下,正是春茶采摘時節。漢濱區大竹園鎮糧茶村有機茶園內,萬千芽頭碧綠蔥翠,一派生機盎然。今年58歲的朱書翠每天天沒亮就來到茶園,只為抓緊時間多采些鮮葉多賣點錢。朱書翠全家共有三口人。2019年脫貧之前,她家是當地有名的低保戶和貧困戶。朱書翠的丈夫30年前下礦時被砸壞了腰,靠輪椅生活;兒子眼睛有殘疾,至今沒有成家,全家生活的重擔都壓在朱書翠一個人身上。怎樣幫助朱書翠一家走出貧困?大竹園鎮政府不僅給她提供了公益性崗位,讓她每個月能有600塊錢的穩定收入,而且推薦她的兒子去了一家修腳企業務工。再加上朱書翠本人在茶園務工,她家終于在2019年擺脫了貧困。
要想讓和朱書翠一樣的剩余貧困戶徹底擺脫貧困,產業、就業和政策保障是關鍵。連日來,漢濱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來陜西視察重要講話精神,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攻堅沖刺工作,著力興產業、穩就業,打好貧困戶增收組合拳。
在產業發展上,漢濱區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因地制宜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擴大蔬菜、糧油種植規模,力爭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魔芋備耕種植面積12萬畝,補植補栽茶苗1200畝、低改茶園3100畝,生產香菇菌棒500萬棒、種植羊肚菌150畝、天麻4000畝(10萬窩)。擴大生豬產能。新建45個千頭以上育肥場,動員貧困戶積極發展生豬產業,目前全區9300余戶貧困戶,已購買陽晨仔豬1.7萬頭,第二批已訂購2469頭,已發放仔豬5000余頭。同時在全區發展稻漁種養1萬畝,預計年增商品魚60萬公斤,增值1200萬元。
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舉。為切實解決外出務工人員返崗難、就業難問題,漢濱區積極開展“留雁行動”,主動做好送崗上門服務,一對一定向推介,動員引導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就近就業創業。依托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村兩委,通過走訪摸排、電話調查、微信群等方式動態摸排“留雁”人員就業創業意愿和技能培訓需求,建立創業就業需求庫,區人社局、扶貧局、五里工業集中區等單位密切配合,精準掌握企業及行業用工缺口,搭建就業平臺,線上線下廣泛宣傳,及時傳遞用工信息和崗位需求,做好雙向對接,精準匹配。目前,全區有用工需求的150余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超3600個,簽訂求職意向書1182份,簽訂正式用工合同1067人。
在興產業和穩就業基礎上,漢濱區還鼓勵和引導群眾自主創業,出臺了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經營場地租賃費用減免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更多有志者成功創業、帶動就業。此外,針對因病致貧返貧、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脫貧的這部分貧困人口,漢濱區還充分發揮好社會救助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實施特困救助、低保救助、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兜底保障,做到了最低生活保障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通訊員 趙偉 汪金波)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