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沙沙正在為患者蓋被子
編者按
疫情暴發,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醫療力量調遣就此啟動,來自軍隊和全國各地的340多支醫療隊、4.2萬多名醫務人員先后奔赴戰“疫”前線,與湖北50余萬名醫務工作者并肩奮戰,其中護士2.86萬名,占了援助醫療隊員的近70%。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今年我國的主題為“致敬護士隊伍,攜手戰勝疫情”??箵粢咔橹校瑥V大護士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白衣執甲,逆行出征,英勇無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線,在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她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本報記者采訪了3位馳援武漢的護士,讓我們一起傾聽她們的抗疫故事。
王沙沙:“戰疫”是我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
□實習記者孫高菊文/圖
5月9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危重癥醫學科病房,王沙沙正在為病人更換輸液藥瓶。一天的工作忙完后,她“終于能喘口氣了”。
王沙沙是陜西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重癥組一組護理組長,1月26日,她和隊友奔赴前線,回想起在武漢市第九醫院奮戰的55天,她眼泛淚光。
“當時到武漢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了,看著漆黑的夜空和空無一人的機場,又迷茫又害怕。”王沙沙說,直到慢慢熟悉了環境,參加了多次專業培訓,這種擔憂才有所減退。
王沙沙所在的重癥監護室,由于其特殊性,護士不僅要保障患者的護理,還要承擔生活、醫療物資分配管理等工作,這時大家紛紛變身“搬運工”,將一個個60斤重的氧氣罐配發到各個病房。“我們很少見到這種氧氣罐,必須掌握一些技巧,搬運時才會輕松些。”王沙沙說。
每天只能休息三個多小時,疲憊的身軀穿上防護服,戴上N95口罩和護目鏡,對王沙沙們而言,既是盔甲又是負擔。
“起初經常感覺呼吸困難,惡心想吐,但為了節省防護物資,有個同事還將吐出來的東西又咽回去。”王沙沙說,原本為減少上廁所次數準備了尿不濕,但悶在防護服內,時常大汗淋漓,尿不濕根本沒派上用場。
相比于這些外在困難,患者的情緒更讓護士為難。“剛進病房時,患者不愿意和我們溝通,工作開展起來相對困難。”王沙沙說,好在患者被護士的服務打動,等再次詢問時,態度有了很大轉變,醫護人員也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愛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一位女兒寫信幫助母親戰勝病魔的故事,令王沙沙深受感觸。她回憶說,這位母親不僅患了新冠肺炎,還伴有腦梗,處于半癱瘓狀態,原本以為沒有治愈的希望,但她的女兒堅持每天寫一封信,由醫護人員幫忙讀給母親聽,在女兒的堅持下,這位母親不僅從重癥監護室轉到了普通病房,還逐漸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最終康復出院。
“類似這種事太多了,撤離時,好多病人和家屬都來送我們,那個場景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王沙沙說,返回陜西時,在機場受到了最高禮遇的歡迎,實在是受之有愧,這些本是護士分內的工作。
“很值得,這次經歷是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讓我重新理解和認識了護理事業的重要性。今后我會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能力,更好地服務患者。”王沙沙說,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不能忘記治病救人的初心;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始終牢記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要勇于擔當作為,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