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句俗語,是老一輩農民盼望的生活目標,如今在靖邊席麻灣村已成為貧困群眾最低的生活標準。
“政策幫扶讓我腰桿硬站起來”
王志亞是席麻灣村高崖子村小組的村民,因患有腎病綜合征失去了勞動能力,不僅常年看病拖窮了一家人,四個孩子也正在上學期間需要用錢,家里光景越過越恓惶。2015年,他們一家被納入精準扶貧戶。按照他的實際情況,當地政府為他“量身定制”了肉牛養殖產業。一是養牛勞動強度相對低,風險小,適合體弱多病又沒有經濟實力的他。其次,養牛可以和種地相結合,實現種養循環。三是席麻灣村本來就有養牛的傳統,全村376戶人家,肉牛飼養量1000頭,存欄500頭,每家平均飼養量達到三頭牛,可以說家家戶戶都養牛,養牛已經成了當地的一項主導產業,村民具有成熟的養牛經驗。在政府的幫扶下,王志亞靠產業扶貧資金買了6頭肉牛,自己又后續投資買了3頭,他把養牛當成自己的事業一樣用心經營。短短幾年的時間,王志亞除了養牛期間賣得牛,現在還有14頭牛,一頭牛就按2萬元算,也有 28萬元的資產,對于曾經貧病相加的王志亞來說,這是他做夢都沒想到的好日子。
走進王志亞的家,房子收拾的干干凈凈,現代的家具電器一應俱全,女主人還養了凈化空氣的盆栽綠植,家里看不到一點貧困的氣息。王志亞充滿底氣地說:“這幾年黨的扶貧政策讓我的腰桿硬起來了,我靠養牛沾了‘大光’,現在我供了一個大學生,兩個高中生,一個初中生,四個娃娃的全部學費全靠養牛。另外,當初看病和買牛貸了一部分款,現在我把貸款還清了還有一些余頭,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我是打心眼里感激黨的扶貧好政策。”
長效機制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在席麻灣村,像王志亞一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順利脫貧離不開黨的幫扶政策,也離不開席麻灣村長效脫貧機制的建立。
為了給貧困戶提供持續脫貧的保障,2017年,席麻灣村通過多次考察調研決定將產業發展與扶貧攻堅結合起來,成立“席麻灣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建立長效脫貧機制。該合作社是由村集體控股的村集體經濟,覆蓋12個村民小組的全體村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全體村民”的運營模式,通過村集體經濟控股,群眾養牛入股、勞務入股等方式,重點服務本村養牛戶,實現購買、飼養、銷售等管理一體化,讓養牛產業發展壯大惠及千家萬戶。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根本舉措。席麻灣村圍繞優化產業結構做文章,把肉牛產業發展作為首塊試驗田。盡管席麻灣村有養牛的傳統,但長期以來農戶因為管理技術跟不上、品種參差不齊,養牛的效益并沒有凸顯出來。為了增加農戶效益,壯大村集體經濟,席麻灣村引進西門特爾和夏洛萊等優良肉牛品種,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精細化管理,為全村養牛戶進行試驗示范引導,壯大養殖規模,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發展,提升養牛效益,全面壯大這一特色產業品牌。
在科學的經營管理下,目前席麻灣村集體經濟從最初的26頭牛發展到現在的43頭牛。按現在的市場價格看,平均一頭牛的純利潤已達到一萬元以上,曾經“窮家難當”的村集體有了第一筆集體資產。
如何分配集體經濟的“利益蛋糕”?席麻灣村以貧困戶為主,貧困戶享受收益60%(貧困戶每戶享受權益分紅不超過5000元),為了避免“一分了之養懶漢”,席麻灣村今年將分紅換成牛犢,估價入股村集體合作社或者分發給貧困戶養殖,通過“授人以漁”的方式激發貧困戶自助脫貧的內生動力。目前全村有建檔立卡戶38戶,133人,現有貧困戶5戶6人(2019年退出6戶19人),貧困發生率為0.39%,集體經濟為貧困戶提供了持續脫貧的根本保障,也激發了貧困戶自主脫貧的能力,曾經的貧困戶都成了挺起腰板一心發家致富的專業養殖戶。
大河有水小河滿。席麻灣村集體經濟不僅解決了貧困戶后續增收的問題,也輻射帶動全村養牛產業的發展,為當地農民拓寬致富路,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2018年席麻灣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7元,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807元,增長幅度為90.78%,高于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樊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