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李軍 張宏
2019年山陽縣脫貧摘帽后,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46.42%下降到1.02%。為鞏固脫貧成果,今年3月,山陽縣探索建立了“四查四幫四強”防返貧機制,并在全縣238個村地毯式推行,加大非貧困戶致貧、脫貧戶返貧的排查和幫扶力度,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確保困難群眾穿新鞋不走老路。
怎么查?
數據篩查、入戶排查、輿情調查、整改核查一桿插到底
“貧困戶的收入是動態的,各種因素都可能導致返貧,非貧困戶就怕出意外致貧。探索建立新機制,將這些情況都納入排查之列,逐一解決就能達到長期穩固脫貧。”山陽縣委書記張國瑜說道。
山陽縣在建立“四查”機制中,把數據比對篩查列為排查之首。對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和行業扶貧部門業務系統進行數據比對分析,篩查出的問題現場核實,及時補正完善。
“這次排查不但過了細篩子,還建立了脫貧后群眾不再返貧的新機制,徹底剜掉了窮根。”南寬坪鎮鎮長鄧秀鋒說。
“四支隊伍”和幫扶干部定期深入農戶走訪摸底,及時了解和掌握群眾的收入、住房等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小河鎮上坊組村民杜仕來因兒子患白血病返貧。工作隊排查得知后,立即為他們申請了低保和大病救助,并多方聯系慈善組織籌款10萬余元,幫他們解了燃眉之急。
同時,山陽縣還把民情輿情和問題整改核查當作重點。對上級轉辦、群眾來信來訪、平臺舉報等群眾反映的訴求和問題以及信訪輿情調查處理情況進行全面盤點。對各級巡視巡察、考核評估和暗訪督查反饋問題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回頭看”,對各級督戰檢查暗訪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認領,建立問題清單,對標對表予以解決。
貧困戶石康偉和劉開鵬,舊宅騰退拆遷補償款一直沒有兌付。村上排查研判匯總后上報鎮政府,及時將舊宅騰退補償款兌付到群眾手中。截至目前,全縣共篩查比對收入不穩定5074戶,自查發現問題107個,建立民情輿情臺賬8本。
如何幫?
綜合施策、對標補短、跟蹤落實、特殊關愛為民解難事
“在排查清零銷號行動中,幫扶補短板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要用制度推進工作,以成效檢驗干部作為,一把尺子量到底。”山陽縣縣長袁良善說。
山陽縣在建立新機制時,將“四幫”分類施策解風險作為一項硬措施。對重點幫扶戶中因重大事故返貧的家庭,落實健康扶貧救助政策。對特殊困難群體,通過低保或提高保障標準、公益崗位安置等綜合性保障措施,形成政策疊加效應,減少因災因病致貧返貧。
在弱項風險戶對標補短幫扶上,按照“弱什么強什么”的原則,采取針對性措施。對于收入不穩定、結構不合理的家庭,精準施策,支持發展產業、轉移就業,實現穩定持續增收。
針對全縣62戶存在易地搬遷后續幫扶措施不夠有力、慢病簽約服務不到位和惠農政策落實存在的漏點和盲點,精準精細落實政策,徹底消除死角死面。
同時,針對全縣3680人的特困供養戶、7358人的一二級重度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在落實好社會保障政策和監護責任的基礎上,發動全縣8000余名黨員干部加強日常照料和精神慰籍,讓他們生活得寬心、舒心、開心。
據了解,山陽對1182戶2400人可能返貧致貧的農戶因人施策,制訂幫扶計劃。對197戶734人脫貧監測戶和363戶1157人邊緣戶,實施動態監測預警,制定個性化幫扶措施,讓每一戶困難群眾都能搭乘上小康快車。
強什么?
班子建設、集體經濟、設施管護、文明新風同步大提升
山陽縣在預防返貧機制中,將“四強”夯基固本促提升作為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通過持續深化“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實踐活動,大力實施“堡壘強基、頭雁培育、先鋒引領、聚力攻堅”四大行動,常態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8個,累計開展“扶貧脫貧互講互評”1703場次,解決問題2457個。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23人,不斷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執行力、戰斗力,筑牢脫貧攻堅“戰斗堡壘”。
在壯大集體經濟方面,按照“大抓脫貧產業、大抓村集體經濟、大辦社區工廠”的思路,因村制宜實施“強藥、擴菌、穩果、優畜”工程。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村集體經濟的“2+X”機制,全縣23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得到長足發展,群眾“造血功能”進一步增強。
加強對兩類設施管理,落實管護資金和管護責任,重點抓農村道路、安全飲水、衛生室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運營管護工作。全縣建立農村供水分公司18個,開發管水員、護路員等公益性崗位2639個。
狠抓精神文明建設,增強自我脫貧內生動力。大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脫貧明星”等評選表彰活動,推動移風易俗。充分發揮“愛心超市”作用,激發內生動力,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
“‘四查四幫四強’機制,就是為了預防一般群眾不致貧,脫貧群眾不返貧,享受有自信、有尊嚴、更加幸福的小康生活。”山陽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李文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