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 記者 王路 趙坤
走進石砭峪新村,在綠水青山的環繞下,一座座白墻灰瓦的兩層小洋樓整齊排列,街道干凈整潔,墻面上繪制著孝道、禮儀等文化宣傳畫,設置了村規鄉約等公示牌。村內衛生院、幸福院、籃球場、健身器材等一應俱全……
“還記得剛來的時候,村里基本沒有年輕人,街上只能看見老人。”長安區政協委員、長安區電子商務協會會長王敏說,雖然搬到了交通便利的山下,住進了小洋樓,但是村民們的思想觀念一時難以改變,賺錢的方式也頗為落后,大多數年輕人還是選擇進城打工。移民出山后,“面子”是有了巨大變化,“里子”卻依然陳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簡單的資助只管得了一時,最為重要的是一定要教會村民致富的理念。”王敏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村民實現從物質生活到精神風貌的雙重脫貧。
石砭峪新村特產土蜂蜜及板栗等山貨,但落后的生產銷售方式使得經濟不見起色。王敏結合自己多年的基層服務工作經驗和豐富的電商從業經驗,發揮電子商務協商平臺作用,構建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助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養蜂可是個辛苦活兒,在山上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夏天還好,到了冬天還要給蜜蜂喂水喂糖。”據王敏介紹,村里養蜂最多的是瑞瑞父子,他們家有100多箱蜜蜂,父子倆常年待在山上。
王敏認為,要想改變村民的生活現狀,首先要打破村民的思維局限性。她安排團隊為村民做電商培訓,培訓包含電商發展現狀、基礎知識,為重點貧困人員做好電商服務,幫助他們發展產業。
“我們以前就覺得電腦、互聯網是城里坐辦公室的年輕人才能熟練使用的。”談起村里前后的變化,村民王老伯不禁露出笑容,直言掌握了移動互聯網營銷手段后,不僅家庭收入增長了,生活也更加便捷了。
村民張玲家里養了60箱蜜蜂,經過培訓后也開始做起了電商,公公養蜂,她直播賣蜂蜜,日子越過越紅火。她還幫助合作社直播銷售,成了村里的“網紅”。
此外,王敏還協助街辦調研撰寫了“石砭峪新村電商運營發展方案”,申請上級扶貧資金;通過建設石砭峪新村小程序商城,在網絡平臺上銷售農產品,增加了對外宣傳和銷售的途徑;建成了專屬村貧困戶的鐵皮石斛產業基地,種植鐵皮石斛3萬余株,所得收益對貧困戶進行分紅。目前,線下實體體驗中心“中蜂文化博物館+售賣區”的建設、中華蜂蜂蜜包裝的設計升級、區域品牌保護注冊等都在緊鑼密鼓推進中。
“不管在哪里,都是為了扶貧工作,我們駐扎在這里,村民心里就有底。”王敏說,目前協會計劃安排電商專業人員駐村三年,以便于解決電商運營與村民培訓相關事務,計劃以集體經濟產業提升帶動村民個體提升,以中蜂文化教育基地+采蜂體驗+鐵皮石斛觀光農業的方式,帶動村莊旅游業、特色農產品和民宿產業的發展,讓現代化致富理念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