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斌 通訊員 郭詩夢 謝非 王倩
“今天還要發十幾噸西紅柿,辛苦大家手下麻利些,爭取早點發車。”10月14日清晨,洛南縣三要鎮北司村的蔬菜大棚旁,大棚承包人張平正催促著工人運送西紅柿。一旁的村民感嘆地說:“咱這西紅柿咋這么火爆,完全不夠賣!”
十多年前的一個偶然機會,聽說政府提倡搞“菜籃子工程”,鼓勵大家建溫室大棚,在里面種菜。張平回憶說:“當時做木工賺不到幾個錢,就想著回家種大棚菜好了。”
為了種植大棚菜,張平讓妻子多次到縣城買來各種與種植養殖有關的書籍,靜心在家學習。對于初中都沒有畢業的張平來說,閱讀這些專業技術類書籍還是有難度的,然而他從不氣餒,讓妻子又幫著買了一本新華字典,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看不懂的書就再看一遍,甚至三四遍……那段時間,張平一邊看書一邊做筆記,時間久了,書在墻角越摞越高,他的農業知識也逐漸豐富起來。
2007年,張平租了村里人的兩座大棚,栽植了7000株西紅柿,當年收益還不錯,便大著膽子想擴大規模。由于租賃大棚的時間限制,張平因勢改變了西紅柿品種,將早春品種改成越夏品種。“經過前幾年種植發現,早春西紅柿上市時,正是市場飽和的當口,賣不上好價錢。”張平說,越夏西紅柿在每年8月中旬進入市場時,全國范圍內的西紅柿主產區已基本停產,利用這個空當期,可以填補市場空白,自然能賣上好價錢。
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大量知識儲備,讓張平種植越夏西紅柿很順利,第一年的嘗試獲得成功,他用1萬元的本金賺到了10萬元。
其實,張平種植西紅柿也并非一帆風順。有一年,西紅柿患了霜霉病,張平頭疼不已,在嘗試了各種方法后,還是不見效,他趕忙到外地請教技術員。在技術人員操作過程中,張平就在一旁認真學習,默默記下流程和要點。隨著積累的增加,張平逐漸掌握了一項新技能——高溫燜棚。
“這是利用升高棚內溫度的辦法殺滅病菌害蟲,如果操作不當,會毀壞農作物。種植大棚菜,最重要的是做好病蟲害的防治,把技術學到手,以后遇到問題就不怕了。”張平說。
在種植過程中,張平不斷摸索,把之前積累的知識全部應用到西紅柿種植上。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他的種植技術也越來越精湛。他在大棚里安裝了滴灌系統,實施水肥一體化,讓種植更加現代化、精細化。
為了徹底弄清楚西紅柿生長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張平堅持看書自學,上網看視頻和課件,積極參加縣上組織的職業農民培訓,逐漸從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高級農藝師。2019年,他參加了省農業農村廳舉辦的設施蔬菜技能比武,獲得一等獎,成了全縣有名的種植專家。
“我是學植保專業的,但遇到難題還要向張平請教,他是我們行業學習的榜樣。”洛南縣農民培訓中心工作人員何軍鋒說。
隨著種植蔬菜規模的擴大,張平意識到僅憑一個人干事太艱難,于是他創新種植模式,投入土地和技術,別人投資建設大棚,共同發展大棚西紅柿。
“這種模式帶動28人創業致富,每年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真正實現了農業利民。”何軍鋒說,張平是個熱心人,自己主動報名參加了考核和培訓后,被縣上聘為農技員,在全縣范圍內只要一個電話打來,他就會趕過去幫助解決問題。
截至目前,張平依靠種植西紅柿這一項產業實現產值400萬元,讓100多名村民受益。“現在我就是要把這項技術傳播出去,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農業,讓他們用現代化技術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張平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