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婧
初冬的黃龍縣陰雨綿綿,車緩行于崎嶇的山路上。“這里山多地少,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能發展起來很不容易!”望著車外薄霧輕籠下的滿目蒼翠,省十一屆政協副主席、省各界愛心濟困協會指導小組組長馮月菊感慨道。
“南有大秦嶺,北有黃龍山。”黃龍縣因此而得名,該縣地處革命老區延安市東南緣,被譽為“陜西的一葉肺”,也曾是一個深度貧困縣。近年來,依托自然稟賦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使之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型產業。
11月17日,省各界愛心濟困協會一行到延安市黃龍山中藥材產業園區,深入調研當地中藥材產業扶貧發展情況。據講解員介紹,占地100畝的中藥材產業園區由植物館、育苗基地和科普館三大板塊組成。“黃龍縣共有128科、331種野生中藥材,目前中藥材植物館種植有120余種適生藥材,立體化展示了全縣中藥材種類、品質、價值。”
“早聽聞‘自古秦地無閑草’,沒想到咱黃土高原上也藏著天然藥材寶庫。”在中藥材植物館,調研組一路聽一路議,“種類確實豐富,有沒有推廣種植?”“帶動增收致富情況怎么樣?”……近年來,黃龍縣從331種野生中藥材中遴選了優質野生中藥材進行“馴化”,經過育苗推廣,全縣種植面積已突破萬畝,中藥材已成為促進農戶增收的“致富寶”。
走進中藥材育苗基地的溫室大棚,看到眼前一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調研組了解到,目前種植示范基地已建成17座溫室大棚,種有連翹、白芨、黃精等道地藥材。在得知黃龍縣連翹已榮獲“秦藥”品牌認證后,調研組建議,要精準做好市場預測,準確掌握市場需求,著力打造富有黃龍特色的中藥材主打品牌,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串串明黃爭節氣,朵朵怒放傲蒼穹。”調研組來到中藥材科普館展館,迎面看到一棵金燦燦的連翹樹,穿過“中藥起源”“本草綱目”“炮制與應用”“展藥未來”4個展廳,通過圖文、實物展示等形式,詳細了解了中醫藥的發展歷程。
如何將中醫藥傳統文化的魅力嵌入中藥材產業發展鏈?
調研組了解到,作為陜西省首家中藥材研學基地的重要窗口,中藥材科普館展館融合黃龍元素,在滿足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四大功能的基礎上,為游客呈現了中醫藥發展的脈絡和規律,展示了中藥材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已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校、企業等機構組織學生、員工前來學習了解中醫藥文化。
“發展思路明晰,起步健康有序。”省各界愛心濟困協會副會長李西乾認為,黃龍縣中藥材產業鏈尚不完善,他建議加強加工、物流、研發等環節,進一步擴大合作范圍,與國內大型藥企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加大人才、技術等培訓力度。
“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就要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路線。”省政協副秘書長、省各界愛心濟困協會指導小組副組長黃贊表示,黃龍縣重視生態保護、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為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她建議,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方案,進一步推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黃龍縣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為當地百姓蹚出了一條致富新路子。”馮月菊指出,黃龍縣要以“建一個基地,興一項產業,活一處經濟,富一方百姓”為中心,在“野生”上做文章,樹立好野生中藥材品牌,在中藥材推廣上下功夫,將發展中藥材作為支柱產業,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
“考察組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們備受啟發,對加快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很強的引領作用。”黃龍縣縣長李富榮表示,將盡快把專家、委員提出的意見建議轉化為可實施方案,切實將黃龍縣中藥材產業做大做強。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