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力、謀發展、惠民生。2月19日,漢中市漢臺區政協十六屆三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來自不同界別的9名委員聯系區情實際,找準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聚發展之力。
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是推動重點產業延鏈強鏈補鏈的“不竭動力”。漢臺區政協常委、民革漢臺區委會主委龍麗霞建議,瞄準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和國際國內500強等實力企業,創新運用市場理念和“投行思維”,瞄準“大高外強”項目、行業領軍企業,強力招引落地一批延鏈條、利長遠的外資項目。同時,盤活存量,利用存量吸引增量,使閑置資源重新煥發生機,實現資源再利用、效益最大化。
圍繞漢臺區“工業強區”戰略,漢臺區政協常委、民建漢臺區委會主委羅娟建議,要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深入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出臺鼓勵企業加大研發與創新力度的財稅優惠措施,在工業發展基金中設立支持工業重大科技創新專項,用于重大研發創新項目獎補。同時,聚焦納米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清潔能源及智慧電網建設、現代智慧農機裝備制造體系建設等領域,精準謀劃、積極招引項目,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區域工業經濟創新突破注入新動能。
民營經濟在拉動區域經濟、增加社會就業、保障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漢臺區政協委員、漢中腦安康復醫院院長劉大忠建議,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擴大政策性融資擔保規模,對符合產業發展的優質民企,由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提供融資擔保支持,推動銀行、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敢貸、能貸、愿貸”,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進一步改善人才供給保障,打造引才“強磁場”;鼓勵民營企業應用先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新時代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逐漸受到關注。漢臺區政協委員、漢臺區鞏固銜接辦社會幫扶組組長李萌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漢臺區在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上仍存在隊伍依然薄弱、農民興趣不足、培訓形式有待進一步創新等問題。
對此,李萌建議,要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設,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協同等形式,鼓勵社會機構、社會組織、企業面向村干部和農民群眾開展培訓;加強培訓形式創新,推進“互聯網+農民培訓”模式的深入使用,使廣大農民學員在家學到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同時,加強師資隊伍能力建設,采取“外聘”與“內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一支高質量教師隊伍。
在智慧城市發展趨勢下,如何運用大數據為漢臺體育城的發展增加活力、拓展格局、提升決策力?漢臺區政協委員、陜西理工大學體育學院理論教研室主任郝勤建議,要依托大數據實現多元產業跨界整合,以多元化休閑形式為載體,整合體育城市周邊相關娛樂、教育、醫療、旅游等資源,發揮體育產業的綜合效應與拉動作用;將城市體育休閑、健身服務、醫藥養生、旅游購物等多種業態匯聚在城市體育平臺,形成產業互通、信息共享的城市體育綜合服務模式。 同時,打造體育城市智慧運動健康數據平臺,將體質監測、健身理療、戶外康復、民間賽事、體育文化宣傳等服務相融合,通過多種渠道傳播運動健康理念。
德育教育是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如何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漢臺區政協委員、武鄉鎮中心小學校長王彬建議,要發揮好學校德育教育主陣地作用,利用和整合各種德育資源,把握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特點,建設融合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的德育館;重視和發展家庭教育,做學習型家長,言傳身教,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同時,要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聯動,加強他們心理健康教育、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強化監護責任落實,精心守護他們健康成長。(記者 謝昊天 康斌)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