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機整合資源,拓展運動空間,整合我省學校、體育場館、民營健身場館、公園等資源,錯時利用,適當收費,統一管理。支持利用山地、森林、峽谷、草地等地貌,建設特色體育公園,建設健身步道,開辟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等專業場所;行政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要帶頭開放可用于健身的場所,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健身場所采用低收費政策,并對場所使用、維護和收費等事項做好謀劃;對于可以利用的城郊土地,鼓勵民營資本介入建設運動場所。
(二)支持全民健身,優化運動環境,發展公益性體育運動組織,引入專業性教練員和醫護人員對運動群體進行指導。對于未成年人,在幼兒園和中小學要保障體育運動的時間,尤其是武術、太極拳、八段錦等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健身方式,可以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孩子健身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互聯網+健身”為載體,打造體育運動線上平臺。完善農村全民健身服務,以傳統文化為支點,因地制宜扶持發展當地村民喜聞樂見的運動方式。
(三)健全輔助服務,完善運動保護,由我省體育、教育、衛生部門牽頭,遴選體育、醫學相關專業的高校學生或教師擔任志愿者,進駐高校、企事業單位、社區、健身社團進行運動衛生常識宣講,為社會營造安全的健身氛圍。倡導有條件的社團組織或者運動場所聘用專業醫護人員,做好運動保護工作。對于蹦極、攀巖、翼裝飛行等極限運動經營者或組織者,必須由應急、衛生、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起來對其進行規范管理。通過媒體大力宣傳,培養安全意識,杜絕隨意性、自發性、不規范的驢友野營、探險等活動。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