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們在陜歷博秦漢館的展品前駐足觀看
□ 記者 閆智 文/圖
從精美的青銅器到高大的漢代古船,從栩栩如生的秦兵馬俑到漢代鎏金銅蠶……9月20日,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組織部分省政協委員、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開展“委員活動日”活動,第一站便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秦漢時期文物,走進展廳,委員們在一盞由雁頭、雁體、燈盤和燈罩組成的西漢雁魚銅燈前駐足觀看。
“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早期的‘環保燈具’。”據工作人員介紹,雁的腹部盛有清水,燈被點亮后產生的煙會順著雁的頸部進入腹內,最后溶于水,有效避免了煙氣對環境的污染。
“這不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它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環保意識和對自然的尊重,這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省政協委員、陜西世紀華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振宇看來,文物不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要發揮好政協委員的作用,傳承和保護好中華歷史文化。
從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出來,委員們乘車來到咸陽古渡遺址博物館。
咸陽古渡作為古代關中地區重要的渡口之一,從秦漢時期的軍事要地到隋唐時期的商貿中心,再到明清時期的交通要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滄桑巨變。
在這里,委員們通過復原的古渡口模型和影像資料,得以一窺古代咸陽渡口的繁華景象,感受古時商旅往來、文化交流的繁榮。
“博物館依托咸陽古渡發掘遺址而建,走近它,似乎能讓人對王維的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中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陜西省總經理許超說,咸陽古渡見證了秦漢以來的繁榮與變遷,承載著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相關部門要保護和利用好古渡遺址,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讓歷史的印記得以傳承。
從歷史的長河中回到現實,委員們繼續前行,來到清渭樓美術博物館。
清渭樓不僅是一座展示藝術珍品的殿堂,更是渭河文化的重要標志。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歷代名家的書畫作品,委員們在一幅幅精美的畫卷前駐足,品味著畫家筆下的意境與情感。
“清渭樓每一幅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這里不僅是藝術的寶庫,更是教育的殿堂。要充分利用這些藝術資源,讓更多學生走進博物館,了解和欣賞傳統書畫藝術,不斷汲取中華文化的‘營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就如何傳承歷史文化,省政協委員、延安大學副校長王延峰表示,要發揮好委員的橋梁作用,促進學術界、文化界與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講座、研學和展覽,讓更多人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
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主任薛建興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委員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我省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從而在參政議政中更好地發揮專業優勢,為我省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