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在惠企助企上持續加碼發力,不斷優化服務措施,提升工作質效,激發企業活力,做好“三篇文章”,助力打造優質高效營商環境,護航企業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是做好“修復”文章,守住生態安全底線。按照“環境有價,損害賠償”的原則,將線索篩查融入日常執法監管、信訪投訴查處、突發環境事件處置全過程,實施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進一步拓寬案件線索渠道,對符合條件的環境違法案件,及時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程序,提高案件辦理時效,力爭案件結案率100%。今年以來,共篩查生態賠償線索10余條,啟動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6件,已全部成功磋商結案。扎實開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質量日常考核監督管理工作,近期組織召開了環評弄虛作假典型警示教育學習會,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分局、評估中心、在榆注冊的環評單位、在榆開展環評業務單位及相關環評工程師80余人參加了學習會議。第三季度對40個環評機構實行紅、黃、藍、綠賦牌管理,其中屬于藍牌(正常監管)的編制單位38個,黃牌(預警提醒)的編制單位1個,紅牌(警告懲戒)的編制單位1個。考核結果表明我市絕大部分環評編制單位編制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質量良好,符合環評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
二是做好“聯動”文章,聯合化執法成合力。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聯合執法聯動機制,提升執法協作能力,保障我市水質和區域生態環境安全,近期,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和延安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在榆林市清澗縣召開了執法聯動聯席會議。會議圍繞清澗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進行交流,并就下一步建立執法聯動聯席會議制度、信息共享機制、案件線索移交和反饋機制、問題溯源協查機制、聯合執法機制等方面進行討論,會議就加強合作交流、推動跨區域執法聯動等方面工作達成一致意見。會后,雙方選派執法骨干組成2個聯合交叉執法組,分別在榆林市清澗縣和延安市延川縣、子長市互查,重點對兩市地域定位有異議、責任主體不清晰、溯源整治工作信息填報不規范、存在遺漏的排污口進行現場勘查。通過加強與周邊地市跨區域跨流域的交流合作與執法聯動,將協同持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三是做好“惠企”文章,差異化監管促發展。在堅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同時,堅持把生態環境執法監督與優化營商環境緊密結合起來,堅決做到文明執法、柔性執法,對違法行為輕微的,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截至目前,依法免于行政處罰案件8起。將數字賦能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基礎性先導性工程,充分發揮排污單位分級分類監管平臺智慧監管作用,對轄區企業實施分級分類差異化管控,激勵企業全面提升環保治理標準。經排污單位分級分類監管平臺按照評價指標體系自動評價,輸出評價結果,并將結果每季度于市生態環境局官網公示,第三季度共將405家企業納入評價,其中紅碼企業32家,黃碼企業90家,綠碼企業283家。通過實現分級分類,精準化環境執法,不斷提高執法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榆林市生態環境局)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