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許鵬 通訊員 鄧聰)“我在南門街生活30多年了。以前,坡下這塊地是荒地,刮風時黃土漫天,下雨時泥濘不堪。現在,清澗縣把這里建成公園,成了群眾休閑健身的好去處。我和鄰居經常來這里鍛煉身體。”12月10日,在清澗縣南門印象公園,該縣秀延街道文昌社區居民惠珍說。
清澗縣南門印象公園建設項目總投資990.05萬元,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建設內容涵蓋觀景平臺、健身步道、場地綠化、護坡堤岸等。7月,該公園向居民開放,并通過陜北剪紙形式的展板,展示清澗旅游景點、革命故事、民俗文化、特色小吃,讓游人在休閑娛樂中了解當地文化特色。以前臟亂差、交通擁堵、存在安全隱患的縣城“邊角地”,搖身一變成了熱門的網紅打卡地。
“清澗縣在‘微更新’項目建設中,積極挖掘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持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讓城市歷史文化以新的形式傳承。”清澗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賀峰說,“清澗縣在提升仿古建筑外觀品質的同時,注重構建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精品旅游景觀,著力滿足居民與游客高品質的文旅需求。”
近年來,清澗縣突出地方特色,下足“繡花功夫”,高效推動縣城存量空間活化利用,讓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向群眾身邊延伸。該縣將華頓廣場、秀延文化廣場及南門印象公園旁的閑置空地打造成健身步道,為城區居民提供休閑健身場所。同時,該縣還有效利用廣場及周邊閑置空地,在全縣人口集中居住區、密集活動區建設24小時城市書房。
“如今,縣城環境大變樣。早晨買菜、下午接孩子的路上,不僅能看到野鴨在清澗河里戲水,還能順道在健身步道上跑步鍛煉。周末,還可以帶著孩子在廣場上的城市書房里閱讀學習。”秀延街道新城社區居民高金麗說。
清澗縣廣泛動員機關、企業、社區積極參與縣城“微更新”“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建設,建成并投用7個城市口袋公園。該縣還積極建設“就近辦稅圈”“環城閱讀圈”“文化旅游圈”“休閑健身圈”……最大限度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服務。
“清澗縣立足民生實際,科學施策、合理布局,為居民打造城市口袋公園、‘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實現縣城顏值、品質、幸福指數‘三提升’。”清澗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濤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