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神木市積極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將產業發展作為村集體經濟壯大的關鍵支撐,堅持以群眾參與和受益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引領各村因地制宜謀發展,探索出多元發展模式,一幅集體強、產業興、村莊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走進馬鎮鎮劉楊家溝村集體經濟養殖場,標準化牛舍整齊排列,青貯飼料池等設施一應俱全,生態黑牛悠然進食。村集體養牛場于2020年建設,投資600余萬元,建成14座養牛棚,采用鎮村共建、村組管理、入戶養殖模式,統一管理與防疫,調動村民養牛積極性。目前存欄近1000頭,主要養殖安格斯牛。
村黨支部書記馬啟義介紹,養殖場每年存欄300余頭,為村集體年增收入16萬余元。養殖戶采取種養結合,租種村里1200多畝土地種植青貯玉米、紫花苜蓿,還收購周邊農戶玉米、秸稈,既增加村集體收入,又帶動農戶增收,實現種養殖產業銜接,推動肉牛產業從零散走向適度規模。駐村工作隊隊員李嘉賓表示,未來將與結對幫扶企業合作,注冊牛肉商標,打造品牌,做好牛肉深加工,推動養牛產業向現代化轉型。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神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指導與支持。神木市堅持黨建引領,選優配強村“兩委”“領頭雁”,壯大村級后備力量,深化“顧問”工作,打造專業農村帶頭人隊伍。同時,深挖各村優勢,在“盤活集體資源”上發力,引導各村與企業、合作社聯建聯營。
錦界鎮黃土廟村積極挖掘利用村內資產資源,通過村集體出資和村企結對,修建2個綜合停車場,提升停車管理服務,為村集體經濟創收。黨支部書記吳祥林介紹,原來停車場年收入173萬元,新修停車場去年收入147萬元。像這樣通過盤活資源、村企結對壯大集體產業的例子還有很多。花石崖鎮高興莊村整村推進肉牛養殖產業,盤活土地資源;賀家川鎮喬家村在結對企業支持下修建紅棗加工廠,為紅棗產業發展注入動力。
神木市鄉村振興發展中心副主任張云介紹,神木探索出七大路徑引領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全市經濟強村不斷涌現。截至去年10月底,326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組織年收益均達10萬元以上,其中年收益超100萬元的有60個,50-100萬元的有34個。今年,神木將繼續把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核心任務,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三資”管理機制,推動集體經濟健康高效發展,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持續繪就鄉村發展的美好新圖景。(記者 許鵬 通訊員 白煥霞 溫子瑞)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