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雞市鳳翔區活躍著許多農業專家。他們構建起一套多層次、立體化的培訓體系,培育高素質農民,讓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成為“興農人”,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更多動能。
創新培訓 領著農民干
“干熱風加上干旱天氣,非常影響冬小麥灌漿,大家要優化葉面肥、生長調節劑配方……”5月19日,在鳳翔區彪角鎮的麥地里,鳳翔區農技中心主任寸紅剛邊操作邊講解。種植大戶李向陽認真地記下要點。
李向陽是一名85后。2020年,退役返鄉創業的他打算種植小麥。
“剛開始種小麥,我心里沒底。當時想,要是有人帶著種,那該多好。”李向陽說。
聽聞鳳翔區農廣校要建立田間學校,李向陽第一時間報了名。
“田間學校開在合作社里,種植能手一對一教。選什么種子、咋樣施肥、農機怎么操作,幾堂課學下來就能入門。”回憶起這段經歷,李向陽說。
經過農業專家的培訓,李向陽的地越種越好。如今,他成立了陜西中禾方興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了1300余畝土地種植小麥,年收入40多萬元。
“我們和產業帶頭人合作,把學校建在產業鏈上,讓農民愿意學、學得會。”鳳翔區農廣校校長郭曉紅介紹,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全區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3600余人,培訓農村實用人才約62萬人次。
為擴面增效,培訓不僅連接田間,還接上“云端”。鳳翔區各地充分利用互聯網,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打造在線學習平臺。
“開辦手機學校,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學員離校不離訓、畢業不停學,實現了終身學習。”郭曉紅說,截至目前,學員接收各類實用技術信息超過3270萬條,覆蓋群眾近12萬人。
對接需求 圍著農民轉
今年,為進一步發揮高素質農民的“頭雁效應”,放大集群效應和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效能,鳳翔區成立了“鳳職農匠”勞模創新工作室,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有匠心”的“興農人”。
“以前只會埋頭種地,現在學會了用大數據管理果園,還能給周邊農戶當講師。”說起自己的收獲,鳳翔區蘋果種植大戶王雨嘉很是自豪。
作為首批“鳳職農匠”培育對象,王雨嘉通過學習,掌握了水肥一體化灌溉、病蟲害智能監測等新技術,牽頭成立了“鳳翔蘋果產業聯盟”。
“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的原則,我們為高素質農民精心調制‘營養大餐’,讓田間能手變身行業標桿,還建立‘培訓—實踐—反哺’鏈條,讓受助者變成助人者。”郭曉紅說。
鳳翔區針對初入門農民開設田間課堂,由“鳳職農匠”手把手傳授種養技術,為具備一定基礎的農戶定制“創新工坊”,開展農產品深加工、電商運營等進階培訓,將行業領軍人才納入“匠才智庫”,支持其參與產業標準制定、技術攻關。
鳳翔區還成立了職業農民協會、電子商務協會,鼓勵鄉村人才在產業發展、生產服務、電商直播等方面抱團發力、合作共贏,讓農民用好智能手機新工具,干好直播帶貨“新農活”。
挖掘優勢 幫著農民賺
“不僅要自己干得好,還要帶著鄉親一起富。”“鳳翔蔥姐”張紅娟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新建育苗大棚1萬多平方米,年育苗8000多萬株,帶動40多戶群眾栽植鋼蔥1500多畝,基地年產值1500多萬元……這是張紅娟的產業發展“成績單”。
去年,張紅娟引進鋼蔥種植技術,實現基地由人工栽植到大棚育苗、機械栽植的轉型。基地種植的辣椒、豇豆、甘藍等綠色有機蔬菜暢銷西安、成都等地。
2024年以來,鳳翔區累計開展各類培訓260余場,培育出268名“鳳職農匠”,24個巾幗創業示范基地、1支鄉村振興巾幗志愿服務隊,形成“技能培訓—創業孵化—輻射帶動”的完整鏈條。
“不僅僅培養本土人才,我們還鼓勵企業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戶和知識產權產業化,進一步推動鳳翔區農業產業技術升級和結構優化。”鳳翔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鄒軍崗說。
目前,鳳翔區依托陳村鎮槐北村探索建立循環農業科技小院,還將聯合電商平臺打造“鳳職農匠優選館”,通過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模式拓寬銷售渠道,推動成立鳳翔農匠產業協會,促進農匠之間技術共享、抱團發展。(鳳翔區委宣傳部)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