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閆智
產業強則區域強,制造業興則經濟興。先進制造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是夯實產業強區基礎、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支撐。
6月13日,西安市臨潼區政協召開十四屆十七次常委會議,圍繞“以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為統領夯實產業強區基礎”議題開展專題協商,與會常委、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為臨潼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臨潼區錨定“工業強區”戰略,聚焦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形成了以高端裝備、食品乳制品為支柱,新材料、生物醫藥為潛力的產業格局。
“我們已建成省級工業園1個,規上工業企業101家,2024年區屬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88.56億元。”區政府副區長王鵬在通報集聚區建設情況時說,目前,臨潼工業園已吸引銀橋、伊利等知名企業入駐,現有規模以上企業51家,園區成立以來,已累計引進項目192項,引進資金233億元,2024年完成工業產值90億元。園區商貿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24年實現銷售額160億元,實現進出口總值58.9億元,孵化全國著名商標3個。
在取得階段性發展成果的同時,臨潼區先進制造業仍面臨產業鏈協同不夠、要素保障不足等問題。如何從“新”突破,布局先進制造業未來賽道?委員們立足調研實際,從產業鏈升級、要素保障、營商環境提升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建議。
“我區先進制造業‘四鏈協同’初具形態,但產業鏈完整性和協同效應仍需強化。”區政協常委、民進臨潼區工委主委李紅梅指出,全區高端裝備產業核心零部件依賴外購、食品乳制品精深加工不足等問題突出。
李紅梅建議,繪制產業鏈圖譜,實施“一鏈一策”精準招商,重點引進包裝材料、物流配套企業,推動邦淇二期土地手續辦結及40萬噸植物蛋白加工產業項目順利落地。同時,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上下游企業數據共享、協同研發。
區政協常委、農工黨臨潼區工委主委崔琰調研發現,部分工業用地存在“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現象,全區尚未形成統一的低效用地認定體系,難以標準化協調推進低效用地的整合改進工作。
如何盤活低效用地,提高全區工業企業用地效益?“要建立低效用地動態評估機制,推廣‘工業云’平臺實現數字化監測,探索‘彈性出讓’‘先租后讓’等供地模式。”崔琰建議,在旅游商貿開發區等重點區域試點工業用地“復合利用”,通過“騰籠換鳥”為優質項目騰挪空間。
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區政協常委、區工商聯副主席宣建青說,轄區企業用工多為半工半農低素質人員,高級技術人才“引不進、留不住”。他建議,相關部門應牽頭建立技術人才專家庫,推動校企共建實習基地,引導高校畢業生就地就業;企業要拓展職業晉升通道,探索“業務外包”模式解決高端人才需求問題。
“新豐食品制造業集聚區地處關中平原腹地,交通便利,具備打造西北地區重要食品制造業基地的區位優勢。”區政協委員、新豐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松柏說,要推動新豐食品制造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行“鏈長制”,由區政府領導擔任產業鏈鏈長,建立“‘鏈主’企業需求清單”和“政府服務清單”雙清單制度,確保企業訴求得到及時響應。要將園區基礎設施改造納入區重點項目,重點實施電網擴容、雨污分流、智慧物流等項目,全面提升園區承載能力。
“中小企業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理解不深,納稅信用與金融信貸對接不暢。”區政協委員、區財政局園區辦主任祁艷建議,在園區設立稅務服務驛站,開展“一對一”政策輔導,推動納稅信用與融資擔保掛鉤,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
聽取委員們的建言,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區政協主席呂新海建議,做大做強高端裝備、食品乳制品優勢集群,支持陜鼓、銀橋等“鏈主”企業提升本地配套率,加速培育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集群,設立專項孵化基金;制定智能化改造行動計劃,打造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探索園區能源管理平臺建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完善產業鏈供地細則,盤活存量土地資源。
“委員們的建議切中要害,為集聚區建設提供了‘錦囊妙計’。”王鵬表示,將梳理整合委員們的意見建議,強化協同創新,支持企業與高校組建產業創新聯盟,制定技術路線圖;加快產業升級,推動骨干企業開展數字化、綠色化改造;加強服務保障,探索產業鏈整體供地模式,組織政銀企對接活動。未來,臨潼區將以“規劃引領、項目帶動、要素集聚”為抓手,加速打造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為產業強區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