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寧
今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等重要文件,對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發展提出系統性要求。其中,關于加強文明鄉風建設、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等文化振興部署,為新時代鄉村文化新地標建設指明了方向。
打造文化新地標要激發村民內生動力
文化不僅關乎農民的精神生活,更深刻塑造著鄉村的整體面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鄉村建設,繁榮鄉村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無論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涵育文明鄉風,還是培育共同價值觀、激發村民振興鄉村的內生動力,文化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造文化新地標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新引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鄉村文化新地標既是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從文化禮堂到村史館、從非遺體驗中心到農家書屋,這些新地標承載著鄉村歷史記憶,孕育著創新活力。在這里,傳統與現代交融,優秀文化借助新載體和技術煥發生命力。可以說,文化新地標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與參與熱情,成為村民議事、共建共治的平臺,讓群眾在共同參與中增強了歸屬感和獲得感。
打造文化新地標是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文化新地標在鄉村的規劃建設,為農村帶來了優質文化資源,不斷豐富著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許多村莊通過理事會協商與志愿服務,讓群眾成為文化空間的主人。村規民約的完善喚起村民文化自信,增強了社區凝聚力。隨著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文化新地標的作用日益凸顯,以文化為紐帶推動農文旅融合成為許多地區的新探索。特色文化活動、鄉村節慶和非遺體驗不僅豐富了鄉村生活,也帶動了旅游和新興產業發展,為農民增收注入新動能。
打造文化新地標要做好傳承與整合
在相關政策加持下,各地積極探索文化振興的新路徑,改造提升文化禮堂、建設村史館、優化農家書屋功能、打造非遺體驗空間……一批富有時代氣息與鄉土特色的文化新地標正在精心謀劃、啟動建設中,為廣大農村地區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服務,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鄉村有效延伸。
打造文化新地標要喚醒鄉村文化資源。推進鄉村文化新地標建設,要突出規劃的前瞻性與科學性。每一個新地標規劃都應立足本地實際,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統籌考量區位優勢和發展需求,避免模式化、同質化。傳統村落、古建筑、非遺等資源是建設的重要依托,需在保護中創新、活化中傳承。要科學布局,使新地標與鄉村肌理有機融合,成為文化地標和地方記憶的生動體現。
文化新地標的核心價值在于彰顯地方特色、傳承鄉土文脈。當前部分地區存在同質化包裝的問題,弱化了本地文化的獨特性。要破解這一難題,必須以本地文化資源為基礎,在傳承中創新發展。應挖掘各地獨特的歷史記憶、非遺技藝、民俗風情以及自然風貌,將這些元素融入場館設計和活動策劃中。通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讓每一個文化新地標都能講述自身獨特的故事,成為真正的“文化名片”。
打造文化新地標要整合鄉村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新地標的目的是方便群眾、服務群眾。各村應根據實際情況,打造綜合文化站,配齊文化廣場、文化禮堂、村史館、農家書屋等基礎設施,形成以綜合文化站為核心的“一村一特”文化圈。要對村域內資源進行統籌整合、優化分類、共建共享,探索“室內+室外”“民宿+景區”“企業+學校”“村規+民約”等模式,形成多點輻射、全域覆蓋、共享共用的文化建設體系。
圍繞綜合文化站打造文化新地標,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全方位組織紅歌進站、文藝進站、放映進站、道德講堂進站等精神文明活動,依托站內文明創建宣傳欄,對村規民約、移風易俗政策等進行宣傳,引導群眾講文明、樹新風、學模范、作表率,形成黨員追趕超越、群眾向上向善的良好鄉村氛圍。
打造文化新地標要創新相關體制機制。文化新地標建設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應打破傳統單一政府推進方式,探索“政府引導、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建設模式。政府在頂層設計、資源配置上發揮主導作用;企業、社會組織、鄉賢和專業人才積極參與規劃實施、資金投入和活動開展,形成多元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通過市場化運作與公益性支持相結合,促進社會資本與創新資源集聚,增強文化新地標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文化新地標的活力源自人,根本在于人才。要培養熟悉本地文化的鄉土人才隊伍,通過培訓和激勵機制,引導鄉賢、文化骨干、非遺傳承人和志愿者投身新地標運營,讓“土專家”“田秀才”成為文化振興帶頭人。同時,營造共建共享氛圍,通過村民議事、志愿服務和文藝創作等活動,讓群眾在參與中增強主人翁意識,使文化新地標成為村民共同記憶的載體。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打造鄉村文化新地標,不僅能夠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還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鄉村文化建設的決策部署,因地制宜推進文化新地標建設,讓農村成為傳承文明、涵育文化的沃土,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文化力量。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