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山區不僅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自然生態地理單元,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生態源區。秦嶺擁有眾多文物古跡、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景觀資源,是我省鄉村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活化石”和“博物館”。
去年5月,省政協委員、西北大學教授張阿利參加了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的專題調研,對秦嶺旅游景區文保、文旅情況進行了一次全覆蓋的調研。
“秦嶺文物古跡、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作為人類共同的遺產和不可再生資源,政府、社會和公眾都有責任對其進行保護,需要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張阿利說。
結合自己多年的關注、研究和現場調研,張阿利表示,對秦嶺自然生態保護區里的重點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已經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更讓他感到欣慰的是,新修訂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已于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突出保護優先原則,立法理念從“限制開發”轉變為“保護優先”,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好秦嶺。
如何更好地推進秦嶺景區文化遺產保護,張阿利表示,最重要的還是要貫徹落實好新修訂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切實落實好監管責任,嚴格約束開發行為,對于貫徹不力的予以追責,切實筑牢秦嶺這一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同時,張阿利還建議,要充分運用現代互聯網、融媒體、新媒體思維和路徑,強化現代傳播和宣傳意識,營造貫徹落實《條例》的良好氛圍,確保《條例》要求落實到秦嶺景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全過程。
“全面提升秦嶺景區文物古跡、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程水平,還要不斷提升相關管理者素質和水平。尤其要有具備專業素養和水平的保護團隊,要有精細化的工作精神。”張阿利建議,對于基層文物保護人員、古村落干部等要進行專業化培訓,讓人人都成為秦嶺文化、文物、古村鎮的傳播者、保護者。(記者 周明)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