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斌
近年來,鎮安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保護生態為前提,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在護林防火、生態建設、水土保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商洛市政協委員朱鴻雁說,鎮安縣2019年才退出貧困縣序列,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資金缺口大,生態建設投入相對不足;環衛設施配套資金缺口大,生態建設項目資金整合難,導致加快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投資大、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僅靠轉移支付資金和縣級自身財力是無法完成的。為此,朱鴻雁建議,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區域調水、森林資源保護等方面作出貢獻的生態保護區給予生態資源補償資金或重點補助。從嚴落實《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加大對秦嶺腹地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資金的幫扶傾斜力度。加大“南水北調”工程補償力度,針對水源區因水源保護造成的發展受限、財政減收等實際情況,建立生態保護轉移支付的正常增長機制。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