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鄉縣政協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如何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助力精準脫貧,實現鄉村振興,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的課題。為此,西鄉縣政協將如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作為2020年度重點調研任務,組織調研組先后深入全縣7個鎮(辦)16個村廣泛開展調研,并赴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雅安市名山區進行學習考察,借鑒先進經驗,為破解全縣鄉村產業發展難題建言獻策。
對策建議
脫貧攻堅,產業是基礎;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沒有產業支撐的鄉村,脫貧攻堅就不可持續,鄉村振興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此,我們要立足實際,完善政策,補齊短板,增強鄉村的吸引力,帶動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鄉村匯聚,振興鄉村產業,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一)承接產業扶貧,實現有效銜接。近年來,西鄉縣緊扣“長短結合+N個特色產業”布局,大力推進產業扶貧,為促進產業發展和貧困戶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為實現產業扶貧到產業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良好基礎。為此,各級要充分認識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夯實主體責任,借鑒產業扶貧經驗,建立鄉村產業振興的工作機制,把產業振興作為剛性任務,貫穿于鄉村振興全過程,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二)理清發展思路,實現三產融合。一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綠色生態鄉村振興之路。二要堅持規劃先行,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有序推進。立足縣域實際,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高點謀劃鄉村產業振興,要切實樹立長期發展和循環發展理念,確定重點扶持產業,明確功能區域,規劃布局發展,各級各類規劃、項目、招商、電商、物流、業態一切圍繞產業規劃布局發展,確保鄉村產業振興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三要政策引導,實現城鄉融合。要在落實中省市城鄉融合發展各項政策措施基礎上,研究、細化出臺打通城鄉融合發展政策,打破城鄉流動阻礙,促進資金、土地、人才等發展要素實現城鄉雙向流動。四要明確重點扶持環節,引導產業發展方向。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深挖產業潛力。五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三產融合發展。要依托現有的產業資源、要素條件,引導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參與產業發展,逐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增強鄉村產業競爭力。要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商貿,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打通農業生產全過程。同時要加快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把生態環境保護、鄉村環境整治與發展特色民宿、農村電商、鄉村文化休閑旅游、康養等新業態結合起來,把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三)加強人才培養,實現引領發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是關鍵。一要出臺政策鼓勵農村創業。通過市場帶動、政策推動、典型示范,吸引農業專家、院校畢業生、返鄉能人等群體創業興農,形成幅射帶動效應。二要大力培養本土人才。積極發現挖掘本土創業成功人士,用情用力引導其回鄉發展。同時,對本土有成長潛力的青年、學生、退役軍人加強培養,對村集體經濟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加強培訓,使其在鄉村產業振興中實現人生價值。三要加大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農民)培育力度。通過職業農民創業示范、創新發展,引導農戶參與鄉村產業振興。
(四)堅持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一要高質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搭建平臺,促成我省農業高校、科研單位在西鄉建立農業技術研究所及生產實驗基地,探索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同時,加大“互聯網+”、大數據等智慧農業應用,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創新動力。二要高質量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要圍繞主業創新業態發展,帶動農民創業致富。三要高質量建立鄉村產業振興聚集園區。推動現有46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轉型升級,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全、投資強度大、示范帶動強的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形成融生產、加工、產品消費和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四要高質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形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使市場主體與小農戶分工協作,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五要高質量推進品牌建設,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市場前景好的名優特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區域特色品牌。
(五)創新體制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一要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建立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優化政策導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二要探索建立面向“三農”的擔保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引導金融資源下沉。三要建立適合鄉村產業特點的金融體系,積極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宅基地、林地使用權抵押和信用等級授信,有效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四要設立農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探索農業綜合保險試點,擴大農業農村政策性保險業務品種和覆蓋面,提高保險業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能力。五要加快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積極爭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盤活農村宅基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效破解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難題。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