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耿艷萍 記者 韓永國)孫向軍,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農藝師,咸陽市有突出貢獻專家,咸陽市第九屆政協委員,現任禮泉縣農機管理站副站長、禮泉縣特色產業專家工作站首席專家職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是他自己的箴言,更是他30年工作的真實寫照。他常年深入園區、村組、田間地頭,用農民的話講述技術,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講座。他常說:“搞好技術服務,讓農民得到效益,就是我們農業人的使命。”
發揮優勢,助農致富
2013年,因工作需要,他放棄了公務員到縣農機管理站任職副站長職務,開始了農村調研和技術服務工作。為了解決群眾果園施肥費錢、費力、效果不好的問題,他協同企業開展研制、調試、生產工作,開發的Km-30型開溝埋肥機,獲得了咸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開發的開溝施肥覆土一體機獲得了國家專利。為解決果園打藥費時、費工、污染嚴重的問題,他率領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攻關,通過80余次的試驗和改進,采取“彌霧+靜電吸附”技術的新型植保無人機終于獲得突破,作業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陜西日報、西部網、陜西科技傳媒網等新聞媒體為此做了專題報道。針對我省葡萄產業發展亟需替代新品種出現和規范化種植模式,他帶領技術團隊開展葡萄新品種的選育工作。通過7年的堅持與努力,2016年由他們團隊選育的“禮泉超紅”葡萄通過了陜西省果樹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同時也使他收獲了咸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獎章。
堅守初心,為農解困
先后幫助企業和合作社編制農業產業規劃20余個,完成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余個,完成有機農產品認證1個;他志愿參加了省科技廳 “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先后在淳化縣胡家廟、潤鎮、卜家社區、咀頭村等貧困地區開展技術幫扶,主推了“魚鱗溝”和“生草覆蓋”旱作農業生產技術,實現畝增產30%以上。針對果農存在的“賣果難”問題,他多次開展專題培訓,指導群眾使用“淘寶”“微店”等網絡營銷手段,為山區群眾實現了網上銷售,完成網上銷售收入500余萬元。
勇于擔當,助力鄉村振興
2017年,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之際,他自費到青海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母校青海大學的馬鈴薯基地考察,拜訪了多位馬鈴薯種植專家、查閱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氣象資料后,在禮泉縣叱干鎮東相虎村和淳化縣卜家社區蔣家山村開展試驗,免費提供馬鈴薯原種和全套的免費全程技術服務,實現畝產值4000元。2020年,負責籌建了禮泉縣特色產業專家工作站,并擔任首席專家,吸納縣域專家及鄉土人才63名,在他的帶領下,編制地方農產品生產標準9個,協助村集體經濟組織編制村級產業發展規劃16個,通過技術研討、現場指導、流動課堂和農民夜校等方式開展技術巡回服務,協助群眾、園區和生產基地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近3年來,他自駕私家車,年均開展技術服務200余場次,組織現場觀摩會10余場次,有效解決果農和園區技術、管理等方面問題500余個,得到廣大群眾和企業的好評和認可,有力助推了全縣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該工作站被市委組織部授予“咸陽市農業特色產業專家工作站”稱號。
近年來,孫向軍同志先后多次得到省市縣各級業務部門的表彰和獎勵,在科技刊物上發表農業技術論文10余篇,獲得國家專利2項,咸陽市科技進步獎3項,獲得陜西省職工優秀科技創新成果銅獎;榮獲咸陽市第四屆優秀科技工作者、咸陽市第九屆優秀科普工作者和咸陽市第十批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平平凡凡做事,平平凡凡做人,平凡的積累就是不平凡。孫向軍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干工作,精益求精地搞業務,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他把最美的論文用七彩畫筆書寫在家鄉的土地上。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