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在延安市子長市,有個以“安定”命名的小鎮,有名的安定空心掛面就出自這里。近兩年,小鎮又新增了一塊金字招牌——安定針灸。說起其中的故事,安定鎮衛生院中醫主治醫師任小梅可謂功不可沒。
任小梅是土生土長的安定鎮人。2007年,20歲的她到石家莊高等專科醫學學校學習,后又分別考入承德醫學院、內蒙古醫科大學進修中醫針灸。2017年,她毅然回到家鄉安定鎮衛生院做了一名鄉鎮醫生,用所學本領服務家鄉百姓。
一腔熱血
2017年9月18日,安定鎮衛生院來了一名畢業于內蒙古醫科大學名叫任小梅的高才生。
“如今高才生都往城里走,到鄉鎮衛生院實屬罕見。”安定鎮衛生院院長徐亞宏說,當時還有傳言說任小梅在這就是過渡一下。
對此,一腔熱血的任小梅不管怎樣解釋,理解她、找她看病的人卻寥寥無幾。
“其他科室每天都能接診3至5名患者,但小任連續幾天也不見一名患者。”安定鎮衛生院專干蘇潔說,那時沒人相信她能看病。
面對現實,任小梅內心充滿了不甘,她開始想辦法跑到其他科室“拉”患者。
“每當有患者來衛生院就診,小梅都熱情地上前詢問病情,推薦中醫療法。”安定鎮衛生院護士長賈春琴說,為了證明自己的針灸技術,任小梅嘗試免費為患者進行治療。
安定鎮居民主要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患者幾乎都是收入普遍不高,他們中患病的人聽到可以免費針灸的消息,有的就答應讓任小梅試一試。
“通過6個療程的針灸治療,我脖子上的囊腫消失了。”患者石買牛夸贊道,“這女娃娃還厲害的很,以前把人家小看了。”
聽到針灸治好了石買牛的病,來找任小梅的患者逐漸多了起來。
一鳴驚人
“我們鎮上有個‘神醫’,專攻疑難雜癥。”患者赫月清是鎮上的老人,他逢人就夸贊任小梅的醫術。
從起初的“不看好”到后來的“很信任”,說起其中的變化,赫月清打開了話匣子。
2017年底,赫月清的左小腿突然腫了起來,腫脹部位烏黑發紫。他輾轉到幾家醫院治療后,得到的結果卻是“我們沒見過這樣的病例,建議你轉院治療”“可能要截肢”,這把他嚇得不輕。當他正打算去外地更大的醫院治療時,一天因病痛難忍到鎮衛生院打輸液針,任小梅看了病腿后,認為這屬于深靜脈血栓凝集,可采取火針放血來治療。
治療期間,隨著腫脹處的黑血不斷放出,起初疼得直冒汗的赫月清,逐漸感覺舒服了許多。“沒想到讓這小丫頭治好了。”赫月清說,在針灸、火針的配合治療下,第3天自己左腳就可以落地了,半個月后能正常走路了。
自此,任小梅一“戰”成名,四里八鄉的群眾爭先前來求診,就連山西、河北、天津等外省市的患者也慕名前來求醫。
“任大夫治好了我坐月子落下的頑疾”“小任讓我告別了手顫”……說起患者夸贊任小梅,安定鎮黨委書記張金虎直夸她是鎮里的“寶”。
扎根基層
2019年,面對榆林市某私營醫院的高薪聘請,正忙著接診的任小梅簡單寒暄了幾句,就掛斷了電話。
“任醫生,你要離開嗎?”面對患者的詢問,任小梅笑著說,“我就在這里,哪兒都不會去。”
這已不是她第一次拒絕外界“邀請”。這些年,任小梅在收獲患者肯定的同時,各種邀請接踵而至,連身邊的朋友也希望她到更大的平臺謀求發展。
“像任小梅這樣的水平,如果到大醫院去,工資可以翻幾番。”安定鎮衛生院副院長郭東紅說,多年來,由于醫院福利待遇低、環境艱苦等原因,部分在基層醫療機構干出成績的醫護人員,都找機會到大型公立醫院或私人醫院去工作,但任小梅一直堅守著。
2022年,延安市某三甲醫院向任小梅發出邀請,她依舊婉言拒絕。
“盡管外面的世界五彩繽紛,但家鄉的風景才是最美的。”說起這份執著,任小梅坦言,自己之所以拼命學習走出小鎮,就是為了學好本領造福家鄉。
任小梅在工作中發現,基層遇到的病例并不比大醫院少,如今很多大醫院更偏向西醫,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讓患者能更多了解中醫療法,讓中醫文化發揚光大。
“我將繼續進修學習,不斷提高針灸技術,攻克更多疑難雜癥,回報家鄉、造福鄉親。”任小梅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