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殷博華 記者 李榮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再次明確了種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同時也將其作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5月31日,聚焦“推進種業產業發展”議題,省政協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在會前征集的交流材料中,省級民主黨派、政協委員、種業企業代表結合種業發展實際,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陜西種業的特點是科技強、企業弱。”如何實現陜西由種業科研強省向產業強省的提升?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李萍建議,整合省內農業類企業和科研資源,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加強市場化的研究方向,設立公益性質的天使研發基金;集中力量從點上突破,建設以服務企業科研為目標的種質資源庫和共享生物育種平臺,夯實種業發展之基。
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趙敏娟認為,現階段,我省種業企業產權制度不完善,許多企業仍按照行政事業管理或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進行運作,種業企業產權“一元化”“封閉化”普遍,產權“流動性”和“可交易性差”。在組織結構上,也沒有形成現代企業的治理結構,內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
她建議,應構建種業企業多元化產權結構,增強產權“流動性”,鼓勵企業之間兼并重組、強強聯合,支持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和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建立現代企業的領導機制,構造扁平化和柔性化的組織形式,實現標準化、制度化的種子生產與質量管理機制。
“缺少‘龍頭’,沒有‘育繁推’一體化A證企業,實力不強、創新不足。”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省種子工作總站站長范東晟點出弱項短板。
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后,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省種子企業形成了以民營為主,民營和國有共同發展的格局。但范東晟通過調研發現,我省種子企業大多都充當了省外企業或外企的代理商,缺乏競爭能力。
“企業科研投入過少,擁有的種質資源不足且反復利用,育種手段和方法落后,缺少應用生物育種新技術。”范東晟建議,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利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扶持政策,整合資源,設立龍頭、特色種企發展項目予以重點支持。提升種業創新能力,研究出臺科研人員激勵政策,推動科企融合,通過利益鏈帶動事業鏈,打造產業鏈。建立企業激勵機制,重點獎勵好品種和好企業。
他同時建議,鼓勵種子企業建立種業聯盟,加強行業自律約束,推動種業自律發展。
當前,我省科研單位與種子企業的合作還存在機制不完善和融合度不高、育種成果流轉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不利于調動各方創新積極性,影響到種業創新發展。為此,民建陜西省委員會建議,建立種業科企合作的配套支持體系,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種業科企融合發展政策,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科技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
民建陜西省委員會還建議,依托我省自貿區,整合全省種業資源,形成種業產業鏈集群,各種子產業集群依靠所在區域實際情況和產業發展基礎,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培育大型的、有競爭力的種子龍頭企業。
針對保障種子質量安全問題,西安市政協建議,提高檢驗技術和管理水平,市級檢驗機構要創造條件開展分子水平上種子真實性和轉基因成分檢測,提升檢測能力和手段。
“依靠龍頭企業推進種業產業發展,應加強種子市場監管和案件查處工作,嚴厲打擊套購搶購、套牌侵權、生產經營假冒偽劣種子等違規違法行為。”西安市政協同時建議,加大對《種子法》及《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執法力度,構建農業農村和司法機構聯合執法機制,切實維護品種權人合法權益,營造種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同時,要重點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帶動種業產業全面發展。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