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時代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經過六年實踐,陜西自貿試驗區在優化營商環境、強化制度創新、加快外向型產業聚集等方面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示范作用的創新經驗,累計形成725項創新案例,其中33項在全國復制推廣,83項在全省復制推廣。截至去年底,陜西自貿試驗區新設經營主體15.2萬家,進出口總額累計達1.65萬億元,年均占全省同期進出口總額71.6%。
與此同時,我省自貿區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自貿區管理機構層級較低,協調力度有限。二是自貿區整體開放程度不高,對區域對外開放帶動作用有限。三是制度創新的系統集成性有待提升。四是“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有待深化。
為此建議:
一、進一步調整和理順陜西自貿試驗區的管理體制。提升我省自貿辦的行政層級,賦予省自貿辦制定宏觀戰略與構建協調溝通平臺的主要職能。省自貿辦應主抓宏觀管理,加強與中央部委以及中央垂管部門的溝通,爭取更多優惠政策和開放平臺,同時緊密圍繞國家賦予我省自貿區的特殊試驗領域和重點試驗領域,開展跨國、跨省合作的相關制度創新和平臺構建,為區域內的先行先試創造更加廣闊和寬松的政策環境。
二、組建“大西安自貿區”管理機構。一是結合大西安建設實際進展,將陜西自貿試驗區原有三大片區、九個功能區統一納入“大西安自貿區”管理機構直接管理,積極推進功能區與各開放試驗區和開發區的統籌發展,為下一步融合發展和行政區劃調整打好基礎。二是借鑒上海自貿區將浦東新區和自貿區合署辦公的機構調整做法,將西安自貿區管理機構升格到市級層次,明確“大西安自貿區”管理機構對區內投資、貿易、金融服務、國土規劃、交通、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統計、環境保護、市政等行政管理工作的責任;明確其對金融、海關等中央垂管部門的綜合協調職責,以及對各功能區工商、稅務等部門的領導權限。
三、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制度型開放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聚焦我省對RCEP國家的優勢產業、進出口主要商品及產品類別等,合理利用進出口關稅下調加大對RCEP成員國產品,特別是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進口,擴大對其出口,補齊陜西外貿的區域“短板”。二是分析RCEP對產業的影響,幫助全省各市和企業更好地熟悉協定內容和規則,提升管理水平和利用協定的能力。三是結合我省實際,促進RCEP協定落地實施,提升我省與RCEP成員國經貿交流與合作水平。
四、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服貿試點+綜保區+協同創新區等疊加優勢,推進重點產業鏈全域全鏈對外開放協同發展。一是建立“鏈長+鏈主企業”以及包括領軍人才、產業基金、中介機構、公共平臺、開發區、綜保區、協同創新區在內的重點產業生態體系,主動服務陜西23條重點產業鏈和西安19條重點產業鏈提質增效。二是圍繞理順體制機制,從人員架構、財政支持、金融機構對接等多層面深入做好頂層設計、強鏈補鏈和轉型升級,持續發力做強產業支撐。三是支持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高質量進口貿易創新示范區,打造國內一流進口商品集散地。
五、向國家爭取事權,開展重大事項集成創新。一是積極爭取國外先進醫療器械直接進口臨床使用、EDI許可證(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審批等中央事權在自貿試驗區先行試點。二是在空港現有進口藥品口岸基礎上,積極申報首次進口藥品口岸。三是抓住行業風口,積極爭取國家在陜西進行光伏、新能源汽車、氫能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布局規劃,爭取中央財政和政策支持。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