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璐
大數據的應用發展為改善和保障民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徑、拓展了實踐空間。近年來,各級政府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強勢推進區域性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在數據資源管理與共享開放、數據中心整合、數據資源應用、大數據產業集聚等方面開展系統性試驗,著力推進大數據應用與服務民生和社區治理深度融合,數字化管理日益成為社區治理的“強力推手”。
從各地實踐情況來看,由于受基層治理思想觀念落后、社區工作人員少、硬件設備配備不到位等因素制約,大數據在社區治理中的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治理效能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基層主體參與度不夠。有的社區因為是以前企業的老舊生活區,現在居住群體中老年人群多、外來人口比重大,社區治理中智能化操作等尚未形成普遍認知,特別是在物業管理領域中,主體參與意識不強,互動積極性不高。
(二)數據收集分享難度大。由于基層流動人口增多,流動性較大,網格員要收集到原始完整的信息比較困難。目前企業大數據、社區大數據、教育大數據、醫療大數據以及物聯網大數據都是彼此獨立,存在數據的重復收集和數據割據問題,無法實現基于大數據的治理。
(三)基礎設施智聯尚需演進。以社區監控為例,目前有的社區運行平臺多是對小區人員往來、高空拋物、違停等進行視頻監控,尚需向智慧化組織、智能化運維邁進。
(四)系統集成緩慢。由于基層街道有限,社區技術人員有限,信息技術支撐能力不足,特別是跨部門、跨層次、跨平臺、跨系統的需求,數據整合難度較大,再加上信息系統建設和移動終端設備維護的需要,成本相對較高,目前這方面的投入不足。
(五)缺乏綜合性社會治理大數據中心。目前,數據孤島制約了網格化數據的采集、更新、查詢、比對、分析,這在很大程度束縛了社區在整個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發揮。數據安全的問題同樣不能忽視,所以在收集和使用信息的同時,也要時刻注意信息安全。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社區治理方式。需要借助新興技術手段,充分尊重數據、利用數據,加快大數據技術探索及應用創新,積極探尋大數據解決社會治理難題的手段、方式和發展戰略,補齊公共衛生領域、應急管理、網絡輿情等社會治理短板,不斷深化基層數據治理創新,不斷提升數據應用及服務能力。
(一)加強智慧黨建建設,推進黨建信息化。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推進黨建工作信息化,通過構建“智慧黨建”模式、打造“智慧黨建”平臺,有效破解傳統黨建工作模式的時空限制,使廣大黨員能夠更加及時獲取相關黨建信息,使黨組織能夠更加有效開展黨務工作。
(二)培養全社會大數據思維,創新社區治理。一方面,要大力培養社會公眾的大數據思維。可以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積極動員社會各主體參與協同治理,減少公眾對數據共享的錯誤認知,促進數據共享的落實。同時,要積極引導基層干部盡快轉變思維方式,利用大數據促進工作效果,提升治理效率。另一方面,要促進多元主體間的協同治理。通過大數據信息技術,可以快速整合不同機構的數據信息,匹配最優資源去應對突發事件,從而提高數據資源整理利用的效益,多元主體間的協同治理是打破數據壁壘的有效方法。
(三)搭建高效信息平臺,提升基層數據治理能力。一是構建基于“大數據+網格化”的社會治理平臺。整合基礎信息、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化解、安全隱患排查、服務聯系群眾等基礎數據資源,對轄區范圍內網格進行科學優化設置,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以數字技術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資源的科學調配和精細化、網格化管理能力,實現政務服務更加優質、高效、便捷化。二是深化基層治理綜合信息平臺架構優化和功能升級。通過大數據算法靶向定位社會治理風險點,從傳播溯源、風險指數、輿論陣營、媒體來源、風險畫像等多個角度提高社情民意感知與分析能力,提升風險的預警、預測、預控水平,讓瑣碎的民意形成可視化數據,實現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見”轉變。三是深化綜治系統建設,實現社會矛盾糾紛精準化解。統籌整合信訪、司法、公安、社保等部門和基層法院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信息平臺建設,對各類社會矛盾糾紛進行建模分析,建立可視化實時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推動社會治理決策機制從“業務驅動”向“數據決策”轉變,為科學決策提供更加實時、精準、全面的數據支撐。
(四)建立數字化參與機制,完善社區治理頂層設計。一是要制定更為完善的數據管理法律法規,明確數據利用和銷毀等規范標準與細化要求,將大數據信息技術的運用匡正在法制的框架內。二是完善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推動數據發掘應用法治化進程。由于當前數據信息挖掘獲取的權責劃分還未在法律層面予以規定,社區居民普遍擔憂個人隱私的保護問題,這需要出臺相應法律法規,并對社會機構獲取與使用個人數據的行為進行嚴格監管。建議設立相應的舉報投訴機制,鼓勵支持社會公眾對侵害政務數據、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不法行為進行舉報投訴,及時查處相關違法行為,提升政府部門的監管效果。同時,應對政務業務系統提供商進行嚴格審查,保障業務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三是進一步完善與優化基層治理網絡,完善社區動員機制,增強居民對社會組織的信任與認可。將網格化基層治理與大數據治理的優勢充分結合,激發社區居民關心公共事務、參與公共活動的熱情,構建互信、互惠的現代化社區治理環境,增強社區共同體意識。
(五)培植社會力量,助力數字治理領跑。一是加強隊伍建設。通過獎勵引進、技術培訓等方式,培養兼具社會工作經驗與大數據管理能力的人才,為數字化社區公共治理夯實人才基礎。二是突出示范點牽引。正確認識智慧社區建設科學內涵,設立智慧社區示范點,通過數據互相交融,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服務人民群眾。三是進行多維度設計。出臺智慧化社區治理平臺規范細則,提高決策標準化水平。通過數據對接共享、核驗校對,借助大數據信息技術剖析和總結海量數據中的社情民意,提升決策的針對性、科學性和精準性,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水平。同時,針對老舊社區,著重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教育普及,縮小社區間的“數字鴻溝”。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