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區、繪畫區、游戲區功能齊全,還能認識不少在社區托育機構的玩伴。對于3歲半的張藝彤而言,“小民書吧”就是她的“快樂小天地”。
這片“快樂小天地”位于咸陽市秦都區人民路街道團結北路社區,張藝彤每天都要讓奶奶帶她來這里玩上半天。
團結北路社區服務中心設有養老中心、黨群服務中心、悅鄰里服務中心等多個服務板塊,并劃分出多功能活動室、文化藝術中心、共享會客廳等15個功能區,為居民提供個性化服務。
如此豐富的社區資源從哪里來?又該如何將其運營得當?團結北路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嬌給出了答案。
“社區黨組織是社區發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王嬌介紹,秦都區以轄區企業為資源盤活平臺,充分利用社區公共空間,以場地換服務,采用“公益+商業”運營模式,讓企業、志愿者都可以為社區出力,同時參與相應的利益分配。
秦都區的創新實踐是咸陽市探索社區資源整合的一個縮影。
面對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如何及時有效整合轄區內外的資源,考驗著社區干部的能力。咸陽市將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范圍持續擴大,以黨建帶群建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基層治理,推動社區治理有了更多“好幫手”,將治理服務觸角延伸到城市各個領域、網格,讓黨旗高高飄揚在民生服務第一線。
打造陣地 建好“橋頭堡”
黨群服務中心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體支撐,是聯系服務群眾、夯實治理根基、凝聚黨心民心的有形戰斗堡壘。
咸陽市把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作為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于2020年5月啟動實施“黨群服務中心提升計劃”。
“讓黨員群眾愿意來、留得住、還想來,是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的目標。”咸陽市委組織部組織二科科長王文博介紹,咸陽市對“背街小巷無陣地、臨時租賃借陣地、地方狹小老陣地”進行整治,著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紅色陣地”,建設開放式、共享型、多元化便民利民惠民綜合體。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社區為老百姓服務最直接,做好社區工作首先要把基層黨組織建好建強,同時要有一支熱心服務、持續穩定的社區工作者隊伍。
“叔,這兩天您身體還好吧!”“如果還沒做高齡補貼年檢,我們幫您在手機上操作。”……6月5日,身穿藍馬甲的長武縣昭仁街道怡和社區網格員崔瑩和同事對新城茗居小區重點人群進行入戶走訪。
“我們定期開展‘敲門行動’,主動問需、提前介入,及時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崔瑩說。
“敲開群眾的家門,就要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昭仁街道辦副主任王英說,網格員履行信息采集、政策宣傳、平安巡防、矛盾調解、民事代表職責,在小崗位上發揮了大作用。
截至目前,長武縣招聘專職網格員249名,配備兼職網格員1882名。他們走村入戶訪民情、聽民意。在長武縣,有事就找“藍馬甲”已成為共識。
聚焦需求 共繪“同心圓”
就餐時間,三原縣南郊社區食堂內,桌椅干凈整潔,各式菜肴熱氣騰騰,散發著誘人的香味。社區的老人陸續前來用餐。
“我早就盼著社區食堂開張了。自從這里開始營業,我幾乎天天都來。食堂伙食每天都有新花樣,我們吃得開心,心情也格外舒暢。”82歲的三原縣農業銀行退休職工張月穎和老伴兒是這里的??汀?/p>
“以前,我們常常為買菜做飯犯難。社區食堂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解決了老年人的大問題。”張月穎說。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群眾的衣食住行、安居樂業、生老病死都是基層黨組織關注的重點。
咸陽市社區黨組織立足“家門口”陣地,聚焦“吃住行醫育護”重點需求和“一老一少”重點群體,靈活設立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食堂、云醫院、“四點半”課堂、法律援助室、婦女兒童心理關愛室等,滿足不同群體服務需求,凝聚合力共繪“同心圓”。
“我每天都來這里轉轉,跟小區的老人拉拉家常,看看電影,感覺生活有滋有味。”5月19日,禮泉縣城關街道長慶社區老人劉志香說。
立足社區空巢老年人群體的現實需求,禮泉縣切實解決社區老年人辦事出行難、看病就醫難、精神生活匱乏等問題,充分發揮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作用,高標準建設社區“紅色夕陽”老年活動中心。
禮泉縣通過開展“紅色志愿者”服務、“紅色觀影”等特色主題活動,為社區老人提供司法援助、法律庇護等服務,切實提升社區老年人滿意指數。
多元參與 活躍“神經末梢”
驕陽下奔走、風雨中疾馳、寒冬里堅守……近年來,隨著外賣送餐、快遞物流、網約車等新業態經濟迅猛發展,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成為服務群眾生活、助力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三原縣城關鎮油坊道廣場的池陽小哥驛站里,飲水機、應急藥品等物品一應俱全,書籍報刊整齊擺放。
“以前,累了只能在路邊歇歇腳。有了這個驛站,我不僅能休息,還能熱飯、看書,真是太方便了!”在驛站里休息的快遞員閆越說。
咸陽市渭城區渭陽街道充分發揮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走街串巷、聯通萬家的職業優勢,探索構建問題“發現—處置—反饋—激勵”閉環工作機制,將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流動哨兵”。
去年以來,渭陽街道的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發現的基層治理線索有53條,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用實際行動彰顯在城市基層治理中的“新”力量和“新”擔當。
在秦都區渭濱街道的一家鞋匠鋪里,李斌用手握住鞋幫,給鞋底上膠、打釘、磨邊,僅用幾分鐘就將一只破損的皮鞋修補好。這套工序對于1994年就做鞋匠的李斌來說再熟悉不過。
如今,隨著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的便民服務規范有序地回歸百姓生活,更多像李斌一樣有一技之長的殘疾人被納入社區便民服務體系,實現了就近就業。
“一早上基本沒離開過座位。”李斌表示,每天9時到“小濱工坊”,到天黑下班,修理的鞋少則70只,多則上百只。
渭濱街道錦華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冰表示,為了留住如今為數不多的修鞋攤,讓群眾就近享受便捷服務,社區辟出場地并免掉房租以吸引殘疾人來此就業,同時給予老年群體優惠以吸引更多顧客,實現了供需匹配。
著力解決“為轄區群眾提供家門口的貼心服務”和“為再就業群體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平臺”問題,秦都區渭濱街道孵化培育了12個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探索出“公益+市場”社區治理新模式。
“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王文博表示,當前,咸陽市正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通過深化關鍵環節改革,從單一化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記者 陳瑋)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