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博委員接受采訪
□ 首席記者 李榮 文/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以來,我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雖然我省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關中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仍需時刻繃緊防控這根弦。”1月24日,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委員報到時,省政協委員、陜西至善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喬志博說,目前,我省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還不夠穩固,特別是關中地區PM2.5濃度仍處在高位,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高發頻發,西安、咸陽、渭南等城市在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還處在倒數位置。
作為一家環保企業負責人,2023年秋冬季,喬志博在調研中了解到,由于我省當前大氣環境呈現出復合污染態勢,來自多種污染源排放的氣態和顆粒態一次污染物,與天氣、氣候系統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以二次污染物為主的高濃度污染,并在大范圍區域間相互輸送與反應。
喬志博說,由于關中地區缺乏長期污染成因研究的積累,尤其是針對本地污染突出問題的研究深度不夠,加之縣(區)科研能力不足,導致對污染源排放、特征掌握不夠,成因分析僅停留在表象上,難以實現“科學治污、精準治污”,區域管控成效不高。
大氣污染成因復雜,污染溯源需要對環境監測、污染源監控和氣象觀測等多源數據進行智能融合。喬志博表示,目前,我省關中地區污染防治主要依賴縣(區)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雖然省、市相關部門在關中地區建立了各種監測網絡并實時產生各類監測數據,但數據卻分散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中,一定程度上造成數據共享難、數據不實時。此外,部分縣(區)在移動組分監測、走航監測和現場監測等方面的裝備能力弱,導致污染源“弄不準”、污染成因“說不清”和大氣環境“難改善”。
為有效解決基層部門“有熱情不會干、有措施不科學、有管控不精準”的問題,形成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強大合力,喬志博向大會提交了《夯實關中地區基層基礎 以科學化手段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建議》的提案,建議不斷強化科研技術投入,夯實污染防治基礎,鼓勵縣(區)通過與第三方技術團隊合作,有效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彌補基層部門科技力量不足的短板;不斷優化現行大氣污染防治考核方式,科學界定輸入性、區域性和不可抗力的不利氣象條件下出現的污染責任,在考核時依照污染程度按比例扣除,允許經濟欠發達地區考核指標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激發基層管理部門的工作干事熱情。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