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劉勇、張宗、羅義三位委員做客“委員訪談室”,圍繞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分享成果、建言資政。
□ 記者 滿淑涵 文/圖
創新話題常談常新。
1月24日,出席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委員,陸續抵達西安駐地向大會報到,陜西兩會時間開啟。當日,劉勇、張宗、羅義三位委員做客“委員訪談室”,圍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分享成果、暢聊創新。
劉勇:進一步完善科創服務體系
省科技廳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4120.76億元,同比增長34.95%;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18萬家,同比增長37%;評審通過高新技術企業7534家,全年有效期內高企數量1.61萬家,同比增長33%。
正在三秦大地涌動的創新浪潮打動人、感染人、鼓舞人。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劉勇分享了正在進行的科創行動。“我們企業屬于傳統產業,在建筑行業領域初步與廣州城建學院達成建筑機器人合作意向,這是創新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升級跨越的勇敢嘗試,對于應對建筑行業青壯年勞動力供給逐步減少,極端天氣頻發和防范建設環境安全隱患很有裨益。”
創新,每家企業都想走得更快更遠。
劉勇建議,當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動秦創原提能升級,進一步完善科創服務體系,做優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咨詢和投融資支持的系統服務。“秦創原‘服務換股權’模式值得關注。這種模式就是以優質科創服務換取企業部分股權,以‘合伙人’身份,幫助創新企業快速成長,有力推動創新資源在科創活動中有序流轉、精準匹配,進而使科創企業更充分地享受到秦創原帶來的資源紅利和政策紅利。”
張宗:助力科創小巨人“出門”“出海”“上市”
省政協常委、華潤集團科技創新委員會委員、投資預審委員會委員張宗是科創投資領域的“老將”,他在訪談中表露,特別看好陜西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創生態的瓶頸,是最容易被卡住的環節。”張宗說,“三項改革”著力解決“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難題,助推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讓技術變產品,讓產品成產業。
張宗在調研中發現,目前,秦創原“科技+產業+金融”科創發展大循環已初步建立,部分改革創新舉措走在全國前列。“與其他科創水平相當的省份相比,陜西強在科教資源與成果轉化,弱在科創金融,尤其是產業基金生態。要將陜西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地區現代化產業優勢,需要及時補上這一塊短板。”
張宗建議,以市場化方式承擔科創金融服務功能,引入多個分散的社會資本,尤其是具有專業科創服務資源和能力的股東,形成民營國有各半、互不控制的股權結構,通過董事會治理公司。改變當前政府主導主控、市場友情贊助模式,將培育孵化、資源對接、協助上市等服務市場化、商業化。發揮西安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優勢,用好港澳聯通世界的資源,幫助科創小巨人“出門”“出海”“上市”,著力拓展外部市場、用好外部資源,打造全球范圍內的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
羅義:打造并叫響科創“西安模式”
這次會上,省政協委員、芯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義帶來一塊公司自主研發的ECMO主控板,這一產品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各項指標達到世界領先。
“ECMO的研發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多個重要技術和零部件。”羅義說,這塊半個手掌大的主控板是陜西科技實力的印證。“目前,陜西科技產品不像東南沿海省份擁有眾多名牌,但鮮有人知的是,這些名牌的‘大腦’或‘心臟’有可能就來自陜西。”
對比溫州模式、蘇南模式、珠三角模式,羅義建議,打造并叫響科創“西安模式”,發揮西安高校眾多,科研院所集聚,人才和區位突出等優勢,借助資本力量走向市場。
“西安的原生科技創新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前不久,羅義在成都同低空經濟領域業界代表交流,帶回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排名全國前十名的無人機企業均在西安布局了研發中心。“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西安科創硬核實力。”
作為科創公司老總,羅義長期“搏殺”在市場一線,深諳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作為西工大校友會副會長,羅義看到一大批科創企業從“0”生長,憑借“專精特新”爆發出巨大市場潛能。“當下,我們應該悉心呵護這種潛能,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讓科創派‘種子選手’既能留下來,又能留得住。”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