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前5月,陜西進出口總值1450.7億元,其中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925.9億元,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值的63.8%。自2014年后陜西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比始終保持在50%以上,占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的“半壁江山”。
■一批大型加工貿易企業從東部轉移而來,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形成。目前,陜西已形成半導體存儲芯片制造產業集群、加工貿易飛機零部件制造產業集群、汽車配件制造產業集群等優勢產業集群。
6月19日,記者在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ABB電力電容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ABB)見到羅毅時,他正忙著與供應商商討供貨問題。作為公司供應鏈管理部經理,羅毅每天要與眾多供應商打交道。西安ABB是ABB集團在國內設立的唯一一家電容器和濾波器制造企業,也是ABB全球最大的電容器和濾波器生產基地,公司的原材料主要從歐洲進口,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西安發展加工貿易具有諸多優勢。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核心區,西安區位優勢明顯,同時政府大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營商環境,使企業能夠在此專注發展。”西安ABB相關負責人說。
這只是陜西加工貿易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陜西利用陸空交通便利、人力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積極承接境內外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創新加工貿易模式,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加速追趕超越。
七月一日,工人在陜西重卡汽車有限公司駕駛室總成裝焊線上作業。 記者 袁景智攝
加工貿易陜西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先來看一組數字。2018年陜西進出口總值3513.8億元,居全國第16位,進出口、出口、進口增速分列全國第3位、第4位和第3位。其中,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226.3億元,同比增長28.3%,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值的63.4%。
今年前5月,陜西進出口總值1450.7億元,其中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925.9億元,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值的63.8%。
目前,全省近3300家有業績的外貿企業中,占比不到4%的112家加工貿易企業,進出口額一直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60%以上。其中,美光、三星等加工貿易龍頭企業,是陜西外貿高速增長最主要的“助推器”。
海關統計顯示,“十二五”以來,陜西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進出口額從2010年的821.7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513.8億元,在全國排名從24位躍升至16位。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由290.6億元增加到2226.3億元,增長近8倍。自2014年后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比始終保持在50%以上,占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的“半壁江山”。
隨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傳統競爭優勢削弱,新一輪產業轉移正在逐漸形成。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綜合考量投資環境、成本、市場等因素后,放棄“先沿海后內陸”傳統路徑,轉而選擇直接在內陸地區設廠。以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為例,該項目為當前最為先進的10納米級閃存芯片制造工廠,共計投資300億美元,均為三星電子在陜直接投資。
“加工貿易在擴大吸引外資、引進吸收消化國際先進生產制造經驗、推動產業升級和優勢產業聚集、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陜西外向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西安海關相關專家說。
6月25日,陜西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承接中心的陜西思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產液晶顯示器。 記者 崔春華攝
優勢疊加打造“一帶一路”加工貿易基地
5月28日,陜西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承接中心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揭牌,施耐德研發制造中心等18個加工貿易和跨境電商總部項目落戶于此,投資總額約20億元,投產后將實現年產值100億元以上,創造就業崗位近萬個。
“西安大學生數量多,人才資源比沿海城市有優勢。我們計劃在西安落地兩條月產15萬臺的家電生產線,產品通過中歐班列長安號直接出口到歐洲,運輸時間從原來的20天縮短至11天左右,可大大節省企業成本。”施耐德電氣有限公司亞太區運營總監郭庭說。
“企業落戶西安,主要是看重西安國際港務區擁有內陸港、自貿區、綜保區、中歐班列長安號的疊加功能政策優勢,有利于我們深耕歐洲市場。”西安中晶偉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冉澤對此深有同感。
去年以來,陜西憑借重大項目帶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吸引了硅片制造、顯示器制造等一批大型加工貿易企業從東部轉移而來,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形成。據了解,目前全省已形成半導體存儲芯片制造產業集群,全球前四大存儲芯片制造廠商有兩家在西安設廠,形成了存儲芯片從晶圓制造到封裝測試的全產業鏈,年出口總值超過2000億元;形成了加工貿易飛機零部件制造產業集群,客戶為波音及空客,產品遍布飛機動力裝置、機翼垂尾、操作系統等,從事航空制造的加工貿易企業近40家;形成了汽車配件制造產業集群,從事汽車配件制造的大型加工貿易企業近20家,產品涵蓋動力電池、汽車輪胎、安全氣囊、剎車片等,其中汽車動力電池年進出口額超過100億元。
近年來,西安國際港務區依托中歐班列長安號、西安綜合保稅區、鐵路口岸等開放型功能平臺,不斷加快引導優勢產業向園區聚集。同時,持續提升承接產業轉移營商環境,簡化企業落戶流程;深化行政效能管理,提高服務效率;出臺金融、投資、物流、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東南沿海高新技術、電子信息、加工貿易企業入區,現已形成以面向“一帶一路”國際市場為特色的加工貿易產業全產業鏈聚集區,初步形成西安港電子加工貿易產業集群。
西安ABB員工進行干式電容器例行試驗。 資料照圖
延伸價值鏈推動加工貿易由“以量為主”到“以質取勝”
過去20多年,東南沿海地區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優勢,加工貿易起步早、壯大快、發展好。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商務部已全面開始引導東部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為陜西承接東中部地區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帶來新機遇。
陜西省商務廳副廳長唐宇剛介紹,自2016年起,商務部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已連續對我省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項目給予共計9.2億元的支持。經過3年多的努力,全省大部分市區通過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和園區基礎配套建設,在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優化了當地產業結構,加快了地方經濟整體發展。
在唐宇剛看來,今天的陜西,已在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并為下一步加快加工貿易產業聚集、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帶動全省一般貿易發展做好了充分準備。
“保持加工貿易健康發展,對促進我省外貿穩中提質和高質量發展都十分重要。各級商務主管部門要主動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必須站在對外開放新的起點上,緊緊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的歷史機遇,加快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促進產業鏈升級。”唐宇剛說。
西安海關企業管理和稽查處張莉艷表示,應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適應全產業鏈代工的發展趨勢,促進加工貿易企業由簡單代工向研發、維修、結算等新業態擴展需求轉變,推動加工貿易由“以量為主”到“以質取勝”。
“我們將支持企業依托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設立研發中心、展示中心、全球維修中心等,開展研發設計、檢測維修、全球分撥等業務,積極助推形成加工貿易區內外聯動發展體系。”張莉艷說。
張莉艷還建議,深入挖掘陜西傳統工業基地的優勢與潛力,不斷提升產業承接能力,形成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到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多要素梯度加工貿易產業創新結構。(記者 崔春華)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