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鵬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一攬子減稅降費政策中,一組數據引人關注:“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同時,“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至今已實現15連漲。養老金“一減一增”之間,意味著繳的少了,發的多了。有人擔心,等到我退休時,養老待遇會不會受到影響?
對此,記者采訪西安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思峰時他表示,養老金還會繼續漲,要對養老金制度有絕對的信心。
降低繳費率是企業普遍呼聲
每年全國兩會期間都有不少代表委員關注企業費率過高的問題。在張思峰看來,降低繳費率是企業長期以來普遍性的呼聲。
目前,我國現行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法定總繳費率為28%,其中,企業繳費為20%左右,個人繳費為8%。如果再加上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與住房公積金,總繳費率高達50%以上。“如此高的繳費率極大增加了用工成本,帶來了較大負擔,也必然會影響到就業發展。”張思峰說,社會保險繳費率下降是大勢所趨。
張思峰認為,現在基金結余畸高的現象,既不利于保障作用的發揮,也拉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既然社會保險資金來源已有堅實支撐,就應該降低社保費率,減費讓利,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養老金不差錢
從20%到16%的費率下降,在張思峰看來是有基礎的。我國有全國養老保險基金結余5萬億元,還有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而預留的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2萬億元,以及多種可以調節相關參數的應對措施,我們應該對這個制度有充分信心,“養老金不差錢,還會不斷往上漲”。
“表面上是降了幾個百分點,實際上會產生一系列連鎖效應。”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雷曉康說,從整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來看,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企業發展,才能穩定就業,讓更多人通過就業獲得更好的社會保障。
減的錢,從哪兒補上來?雷曉康談到國有資產可劃補養老保險基金。過去老一輩勞動者并沒有繳納養老保險費,但他們勞動的價值凝結在國有資產中,理應從中切割一部分滿足養老需要,“國有資產現有四五百萬億元的規模,哪怕拿個0.5%出來都是萬億元的規模”。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2018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介紹,2018年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穩步實施,完成18家中央企業股權劃轉,劃轉規模達750億元。雷曉康認為,國資劃撥在去年邁出了一小步,今年一定會加快步伐。
基本養老保險應全國統收統支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加快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改革,繼續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目前,各地方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和費率“五花八門”。很多在北上廣打拼的年輕人發現,在大城市繳納了養老保險,退休回到家鄉后卻很難全額領取養老金。
張思峰說,這種地區分割統籌的狀態,制造了制度的不公。不同地方的繳費基數不統一、繳費率也不同。較大幅度地降低養老金費率,正是倒逼養老金制度加速優化。現在全國統籌實際推進過程中,各地政府出于利益保護的考量,養老金有結余的地方參與統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的制度,而非地方制度,應實現全國統收統支。”張思峰說,目前結余的5萬億元都在地方,這是過去不合理的格局造成的結果,“這不是哪個地方的錢,而是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的錢,它應當歸所有參保人共有,而不是某個地區獨享。”
他也不主張直接劃撥結余地區的養老金用于救濟虧空的地區,“這會導致新的矛盾”。張思峰認為,全國統籌的核心要義是要各地籌資負擔即費率一致,而不是廣東、浙江等地用人單位繳費率為14%、東北三省等地繳費率為20%。通過這次降費,全國各地的繳費率開始接近,這是走向公平籌資的表現。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