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山綠、水綠,這是參觀完神東煤炭集團公司后記者最直觀的感受,打破了記者對于煤礦開采水黑天灰、揚塵滿天飛的既有印象,讓記者和調研組一行對于現代化礦井有了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
5月19日,記者隨榆林市政協調研組走訪神東生態示范基地,了解神東公司近年來在能源化工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漫步在神木市大柳塔神東生態示范基地(哈拉溝煤礦沉陷區),不禁要被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迷醉。放眼望去,遠處青山起伏,波光粼粼的湖水,近處嫩綠的植被和綻放的野花,構成了神東生態示范基地這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打造生態礦區
神東煤炭集團是國家能源集團的骨干煤炭生產企業,地處陜、蒙、晉三省區能源富集區,現有大型現代化安全高效礦井13個,總產能超過2億噸。
面對脆弱自然生態與大規模開采之間的矛盾,神東摒棄了“先開發后治理”的傳統做法,在國內首創了“三期三圈”水土保持生態環境防治模式。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破解煤炭開采與環境保護如何雙贏這個世界性難題,經過反復思考和實踐,并結合礦區生產建設與區域自然環境特點,最終創造性地提出‘采前防治、采中控制、采后修復’三期綠色開采理念,做到主動防治、系統防治。”神東煤炭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杜善周向調研組一行介紹到:公司在煤炭開采之前就開始進行防治,構建外圍防護圈、周邊綠化圈、中心美化圈等預防性生態圈;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則堅持煤矸石不出井,構建地下分布式水庫,實現保護性開采;煤炭開采后,公司會及時進行沉陷區治理,并推進生態經濟林建設,進而實現礦區的生態優化。
為了有效提升神東的生態環境,神東公司按礦區生產與生態的空間特征劃分,由內向外建立了三層防護圈。外圍防護圈:針對礦區外圍流動沙地,營造了276km2生態防護林,建成了沙漠綠洲;周邊常綠圈:針對礦井周邊裸露高大山地,優化水土保持整地技術,建設了“兩山一灣”周邊常綠林與“兩縱一網”公路綠化區42km2,形成了常綠景觀;中心美化圈:針對生產生活環境,建設了森林化廠區、園林化小區12km2,美化了礦區環境。
目前,神東積極促成“政府推動、農民受益、企業履責”的治理思路,在生態治理的基礎上,大力營造經濟林,形成了良好的政府、農民、企業三方共贏局面。
建設綠色礦井
走在神東礦區的生活區,處處是綠地,茶余飯后礦工家屬攜兒帶女在草地上嬉笑玩耍,好不熱鬧。不同于城市公園游玩離家還有一段距離要走,生活在神東礦區,可以說出門即是公園。據了解,神東生產生活區的綠地率達40%以上,植被覆蓋度達到了80%以上。
在神東生態示范基地,漫山遍野全是綠色植被,基地內還建有人工湖,涼亭走廊,漫步在其中令人心曠神怡,宛若在度假山莊。而這樣的好去處,恰恰是建在煤礦的采空區之上。
“我們不能走過去的老路,必須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一個相當的高度,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這是神東煤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楊鵬對于公司發展的一個方向定位。
面對大規模煤炭開采與脆弱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神東不斷創新綠色開采技術,形成了煤炭綠色開采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引領和帶動了煤炭產業的綠色發展。不僅沒有因大規模開發造成環境破壞,而且使原有脆弱生態環境實現正向演替,走出了一條煤炭開采與生態環境協調治理的主動型綠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神東在大柳塔煤礦沉陷區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基礎上,創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治理模式,建成生態示范基地,核心區達1萬畝。
針對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神東在理論和技術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掌握了沉陷減損和生態自修復規律;在水、氣、固廢治理方面堅持“源頭控制、末端利用”的理念,打造綠色礦井。
尤其是在水資源保護利用方面,神東公司不斷創新技術,在井下建立分布式地下水庫,將開采對地下水的影響轉變為地下水的轉移貯存。目前神東13個礦井共建成32座地下水庫,儲水總量2700萬m3(相當于2個西湖),既解決了礦區供水問題,又減少了礦井水的外排量。
1984年《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陜北有煤海 質優易開采》為題,生動的報道了神府煤田,拉開了陜北能源化工開發的序幕,而位于“煤海”腹地的神東公司,則是推動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一支生力軍。可喜的是,神東公司始終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還神東“煤海”一片青山綠水,實現了人居環境與資源開發的和諧統一。我們堅信,未來神東公司必將繼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彰顯國企擔當,譜寫一曲可堪記載的華章。(各界導報記者 許鵬 高三寶)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