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外面太漂亮了。神舟十二號報告,已站上機械臂……”天地通話中,神舟十二號航天員清晰明亮的話音背后,正是陜西電子信息集團所屬烽火電子研制的太空服通信帽和話音裝置發揮著關鍵作用。
通過實現有源降噪、聲方位感知、強聲抑制等領域自主研發和工程化應用,如今,烽火電子已經攻克了太空極端物理環境下的高質量語音通信難題。此外,陜西電子信息集團所屬創聯公司為“祝融號”火星車研制的離心式機械阻尼器,天光公司為天和核心艙、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配套的數字邏輯電路、模擬集成電路等30多種數千只產品早已閃耀在星辰大海。
而上述種種創舉,只是近年來陜西電子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創新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陜西電子信息集團辦公大樓
堅定戰略 提質創效
新時代,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和國家實力提升的主旋律。
在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居于各項工作之首。而電子信息產業作為芯片、航空航天、半導體等科技賽道融合的優質載體,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光明的發展前景。
外有國家戰略帶領,內有產業協同推動,五年來,陜西電子信息集團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提升發展質量作為企業經營的優先方向,通過確定“十年三步走”發展戰略和“三突出、三有效”工作思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堅持聚焦主業,推動協調發展是“核心”。近年來,陜西電子信息集團積極優化發展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民用通信等傳統產業,穩步推進計算機、諧波減速器、固態繼電器、新型電子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有序實施專精特新項目建設,真正實現了優存量、提增量、強產品、促整合。
堅持深化改革,釋放發展活力是“藥方”。陜西電子信息集團通過一系列債轉股企業股權回購,治理虧損企業,推動混改,不僅實現了整體混改率位居省屬企業前列,其所屬西京電氣混改經驗更是在全國推廣。
堅持創新驅動,培育競爭優勢是“法寶”。目前,陜西電子信息集團主要科技指標達到行業平均水平2倍以上;“十三五”末研發投入強度達到7.73%,位居省屬企業第二位。所屬烽火通信獲得中國工業大獎;凌云電器銀河消防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長嶺科技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烽火電子入選“國務院科改示范企業”名單,成為全省2戶入選企業之一。
堅持政治引領,加強黨的建設是“靈魂”。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堅持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堅決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全過程,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認真抓好以案促改,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始終做到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對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落實。
磨礪始得玉成。2020年,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78.21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33.72%,為陜西經濟穩增長貢獻了陜西電子力量。
緊跟時代 強鏈補鏈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這也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未來更長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
因此,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是實現產業鏈國際循環轉向國內循環的關鍵。陜西也正在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25條產業鏈推進強鏈補鏈。其中,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圍繞集成電路、傳感器2條產業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全力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
要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必須擁有創新造血的強大本領。近期發布的《關于2020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就有3項成果入選,其中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所屬群力電工、宏星漿料、華星電子、天光公司4家企業入選首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僅今年上半年,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就投入3.75億元用于研發,同比增長39.57%。并掛牌成立了集成電路、傳感器、計算等3個產業推進辦公室。
與此同時,陜西電子信息集團依托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成立秦創原陜西電子聯合創新中心,定位“一個窗口”,緊抓“兩鏈融合”,突出“三大產業”,加快構建電子信息行業創新生態體系,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孵化,打造產業集群。
目前,陜西省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長嶺依水生水處理系統等一批重點項目入駐秦創原,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近10所高校開展創新合作,發布94項對接需求。
此外,陜西快響小組的企業分中心也在陜西電子揭牌成立,意味著這家高新技術裝備產業國家隊、軍民融合領軍企業,打通了軍事電子創新應用快速響應渠道。
陜西電子信息集團長安計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以華為鯤鵬生態為牽引,打造陜西千億級計算產業。
穩定增長 創新賦能
當下,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戰場。作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電子信息產業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在更廣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發揮賦能作用。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當下電子信息產業呈現“弱供給—低庫存—強需求—滿產能”的格局,市場景氣度大幅增長,今年上半年,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完成工業總產值83.72億元,同比增長36.78%;實現營業收入102.64億元,同比增長29.97%,雙雙再創新高,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為陜西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與活力。
市場有需求,國家給支持。考慮到整個電子信息產業正處于國家政策“窗口期”,陜西電子信息集團緊抓機遇,印發“十四五”發展規劃,并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明確了數字化、智能化的產業轉型升級方向,聚焦集成電路、傳感器、先進計算等領域,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僅上半年,新興產業就實現收入3.18億元,同比增長86.63%。
另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伴隨著更大力度的研發投入、更趨重視的知識產權保護、更為鼓勵的創新發展政策,以及不斷壯大的科學家及工程師紅利,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正逐步向零部件生產、產品設計研發等更高附加值方向升級。
對此,陜西電子信息集團以產業項目為抓手,加快實施烽火北京研發中心、西京電子元器件產業基地四期、群力固態繼電器產業化項目、衛光6吋線二期等一批重點項目,同時不斷謀劃產業轉型的重大項目,狠抓科研項目建設。
而正在積極論證的建設功率器件、功率集成電路、硅光子器件3大工藝平臺,將會有效攻克關鍵共性技術,成為省級芯片公共服務平臺,帶動全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展望下半年,陜西電子信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燕林豹表示,只有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三個導向”,樹立實干思維、開放思維和產業鏈思維“三種思維”,努力完成營業收入200億元、利潤總額2.3億元的主要經營目標,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打贏上市攻堅戰,才能真正將企業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
由此,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將堅決扛起責任,細化工作措施,積極融入省市發展規劃,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加快推進規劃中各項工作的落實落地,推動陜西電子信息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煦錦)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