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小區舉辦紅色教育活動,老伴王武英幫董安國穿上掛滿軍功章的軍裝。 記者 喜順攝
6月8日,董安國向記者展示自己從部隊到地方所獲得的榮譽。 記者 喜順攝
記者 喜順 實習生 付元怡 黃秋菊
在石泉縣城關鎮竹兒灣保障房小區,只要說起電影《英雄兒女》,居民們就會說起自己小區的抗美援朝英雄董安國。
找到老英雄純屬偶然。6月8日上午,石泉縣城關鎮黨委副書記張軍對記者說,去年9月,竹兒灣保障房小區開展了一場關于身邊好人好事的道德評議活動。小區里幾位樓長都列舉各自樓棟住戶打掃公共衛生、撿拾物品交還等一些好人好事,有人認為小事情微不足道,也有人認為小事才能弘揚美德,評議活動陷入僵局。
坐在角落里的一位評議會成員突然冷不丁地說:“要說身邊好人,我們樓棟并不是沒有!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人家做的事可以說我們誰都做不到,他就是4單元的董安國!他參加過抗美援朝,一只胳膊還留在了朝鮮。現在,人家又把自己的身體捐給了國家,你們覺得他行不?”說這話的是8號樓2單元的尹成倫。
尹成倫的話讓在場人員一片嘩然。因為,尹成倫所說的這位老人大家都經常見,只知道他是一位肢體殘疾的老人,卻并不知道他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更沒有聽老人提起過自己的往事,至于捐了身體,更是無人知曉。
6月8日,記者見到了這位老人。
抗美援朝老兵
九死一生
1934年,董安國出生在西鄉縣一個叫上高川的地方,1949年,解放軍進駐西鄉,15歲的董安國憑著一腔熱血加入了革命隊伍,在西鄉縣駐地部隊做勤務兵。后來,他加入志愿軍的申請獲得批準并被調至寶雞,由勤務兵轉為志愿軍,在東北地區參加了為時1個月的演練后,經丹東進入朝鮮新一州。
1952年冬,在一個叫新星里的地方,定格了董安國永久的悲壯記憶。一天,董安國參加一場阻擊戰,背、腰、腿等11處遭彈片擊中,其中一塊碎彈片從右手食指中間穿過,直到現在那根指頭仍無法伸直。就在他掙扎著想再次拉開槍栓做最后一搏的時候,一顆炮彈在他身旁炸開,他的左胳膊當即被炸得粉碎。
從昏迷中醒來,已經是兩天之后的事了。他發現自己躺在防空洞里。這個防空洞離新星里戰場只有1公里,他清晰地聽著外面的槍炮聲,第一次流下了男兒淚。
“胳膊沒了,以后怕再也不能參加戰斗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董安國依然遺憾。半個月后,他回到祖國進行康復訓練。
因為傷殘,18歲的董安國轉入后方,先后在牡丹江支援修建水庫,在丹東支援當地民兵隊伍的宣傳教育工作,在北京支援電廠建設,后來回到黑龍江轉入東北榮軍學校學習文化、政治理論知識。1954年畢業后,他被陜西省民政廳派駐安康分隊石泉小組開展復員軍人及其家屬的民政救助調查工作。
1959年9月,因為家境貧寒,董安國遞交了將組織和工作關系轉入石泉縣的申請。在石泉縣饒峰鎮牛羊河村扎根后,他又和妻子王武英先后參加了觀音河水庫建設、陽安線鐵路建設,直到1973年,他再次因家庭貧困提出申請,要求回家務農。之后,他這顆哪里需要哪里用的螺絲釘才徹底安定下來。
“我除了割麥子、打谷子做不了,其他犁田打耙的活啥都能干!”說到幾十年的務農經歷,董安國臉上洋溢著驕傲和自信。那時傷殘補貼很少,但無論是國家自然災害的那些年,還是之后的諸多家庭困難,他從未向國家提出過任何要求。
董安國說:“我一輩子堂堂正正為人,嚴格要求自己,低調做人,把自己的優點少看點,把自己的缺點多想些。我也是這樣要求子女的,目的就是不要成為國家和社會的累贅。”
遷入竹兒灣保障房小區之后,董安國帶著妻子很快融入小區居民生活,經常參加小區組織的環衛、植樹和各類文體活動,遇到小區有人亂扔垃圾、攀折花木的不良現象,他都會及時制止。
捐獻遺體
再作一次貢獻
董安國年邁后,一直琢磨著要老有所為,要為國家做點什么才能不負黨恩。這成了壓在董安國心上沉甸甸的不了情。
一次,董安國無意間聽戰友說起他認識的一位老山前線復員軍人,因眼疾急需眼角膜,兒女、親屬和醫院在全國范圍內求助尋找,最終因為沒能及時找到眼角膜而失明。這件事深深觸動了董安國,他想,為什么不能在自己百年后將遺體捐獻,去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呢?說不定在關鍵時候,可以救戰友的親屬,可以救那些為國家、為社會默默奉獻的人……有了這個念頭之后,董安國激動不已,他覺得自己終于找到了回報黨、回報社會的途徑。
董安國將這個想法告訴了家人,兒女們得知父親想捐獻遺體的想法后,覺得心里不是滋味,雖沒有明確表示不同意,但還是很委婉地勸父親放棄這個想法。董安國說:“我的戰友在抗美援朝中陣亡了那么多,我卻能幸運地活了這些年,值了!遺體捐出去是做好事,也是做善事,有什么好舍不得的?”
孝順的兒女們都非常理解父親想要報效祖國的執念。2019年3月30日,董安國向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遺體捐贈辦公室遞交了志愿捐獻遺體申請表,4月2日,在石泉縣紅十字會的介紹下,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遺體捐贈辦公室工作人員來到董安國家,向他頒發了遺體捐獻感謝狀。
董安國完成自己的心愿后,長舒了一口氣。但是,他仍不忘叮囑現場人員為他保密,不要宣揚。他說:“我沒有豐功偉績,但我這一輩子也沒有做給國家丟臉的事。捐獻遺體只是我個人向國家表示感恩的一種方式,僅僅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個人心愿而已。”
老人的講述,語速沉穩、輕柔,透過鏡片的眼神也無比淡定和從容。言語間,老人時常將目光轉向窗外,似乎思緒可以隨時穿透時空,回到曾經的崢嶸歲月。偶爾,他也會將目光停留在那一包珍藏的軍功章和十幾張發黃的獎狀上,陷入短暫的沉思。1952年1月,榮立三等功;1952年7月,在吉林省獲支援東北建設一等勞動模范獎章;1953年2月,在遼寧省獲勞動模范獎章……這些軍功章和獎狀,見證著老人一生甘當螺絲釘的精神,也見證著老人風風雨雨一路走來,每一步都在為國奉獻的足跡。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