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年多時間的改造,西安護城河“西門-北門-東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畫上了句號。標志著從2004年至2020年,經過分階段建設,總長度14.6公里的護城河及環城林帶改造提升工程已全線完工。
10月1日起,全線貫通后達到水域面積36.2萬平方米,綠地面積104.56萬平方米,集河、林、路等為一體的西安護城河景區全面免費開放。
據介紹,近現代以來護城河由高墻深壕的防御工事轉變為雨污水收集、防汛調蓄的“功能渠”,冬天一河淤泥,夏天臭味撲鼻。1983年、1998年、2004年開展的三次大規模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污染,提升了水質,但因為沒有徹底切斷污水源,陷入了“清了堵、堵了清”的困境。
經過嚴密論證,護城河提升改造工程開始了“標本兼治”的“大手術”,在河道兩側修建排污暗渠的同時,改建截污箱涵進行防護,最大程度實現雨污水和景觀水的分離。2005-2006年的東門-建國門試驗段工程、2013-2014年的建國門-朱雀門綜合提升改造示范段工程、2016-2017年的朱雀門-西門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最終完成河道治理6.2公里,一河碧水、護城林帶為城墻“穿上了綠裙”。
打通護城河西門-北門-東門段剩余8.4公里成為關注焦點。2019年起,西門-東門段改造提升工程突破種種困境,經過上萬名建設者的努力如期完工,從2020年8月1日起蓄水,每天約6萬立方米水注入護城河,環城林帶綠化景觀也如期“上線”。
在護城河改造工程總工程師農曉英看來,科學防汛、文物保護、水質監控、高新科技、民生保障等幾個方面,護城河景區又下了一步“先手棋”。
“在城市發展新階段,護城河的防汛功能排在第一位,這不僅涉及到城墻保護,更是事關城市安全的大事。”農曉英說,“采用退水、預留庫容、騰空庫容存儲的綜合方式科學管理入河雨水,防汛庫容從之前的80萬立方米提升到144萬立方米,滿足防汛需求,也為城市汛期裝好了‘安全閥’。”(田 進)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